戴廷耀:用光影定格老兵烽火记忆

2025-08-26 09:15 阅读
大江网-新法治报原创

  日月流转,留下灿烂;鲜花绽放,留下芬芳。今天,我们该留下什么?

  25年前,每当举起镜头——对准鳞次栉比的高楼,对准旖旎山水,对准川流不息的汽车,对准霓虹下的轻歌曼舞……戴廷耀时常想到这个问题。

  戴廷耀深知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但心底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还有一些珍贵的记忆,不该被遗忘。

  带着这份执念,戴廷耀化身为红色记忆的“抢救者”。多年来,他在全国各地奔波,寻访拍摄数百名抗战老兵,部分故事被收录于《浴血抗战》《红星耀中华——211名红星将士采访录》等书籍中。让那些即将消散在岁月中的烽火身影,在镜头下永远鲜活。

  ◎文/新法治报·赣法云 王琨 实习生钱李喆 记者刘学龙 ◎手绘/吴昊

  戴廷耀,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退役军人,今年71岁。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宣讲团团长。戴廷耀以抢救红色记忆为己任,近年来,抢救性采访了数百名江西籍抗战老兵,为留存与传承红色历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

  2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江西省摄影家协会的几名摄影师聚在了一起闲谈。

  46岁的戴廷耀说:“咱们江西出了这么多抗战老兵,我们为什么不拍他们呢?”

  给江西籍抗战老兵做影集,是戴廷耀心里惦记多年的事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记载着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片新天地的历史故事。”戴廷耀便是从那时起,萌生了寻访江西籍抗战老兵的心愿。

  2001年,在多方支持下,戴廷耀正式踏上了全国寻访的漫漫征途。

  戴廷耀的家位于“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附近,一套二手房,陈设简单,基本保留原有的装潢。家门口堆着杂物,和一个格外大的行李箱。今年71岁的戴廷耀,最近时不时要去井冈山出差,他带着一群大学生,采访在那居住的革命先烈后代。

  2025年7月15日,戴廷耀从家里找来十余本采访本,这里面记载着20余年来,他采访的抗战老兵的实录。其中一本的首页记录着这么一段话:“我一生没有真正流过泪,但在京九铁路通车时,当第一列火车缓缓驶进兴国站时,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从轮椅上站了起来……”说这句话的人是谢象晃,时年94岁,是戴廷耀采访的第一位抗战老兵。

  谢象晃于1908年出生在江西兴国崇贤乡,1932年入党,之后参加长征。在1938年的一次战役中,为了守住阵地,保护1000余名伤员的生命安全,谢象晃用身体拼命堵住洞口,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却不幸被一发子弹击中右大腿。战斗结束后,由于失血过多,加上医疗条件太差,谢象晃的整个右腿被截肢。

  此后,谢象晃靠一条腿跟随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并参加了解放战争。

  全国解放以后,谢象晃回到了江西参与建设。晚年时,他常常想起牺牲的战友们。于是,在接受戴廷耀采访时,便有了采访本中的那段话:“我打仗没有哭过,今天我激动得哭了,是为千千万万死去的战友感激的泪!我要告慰老战友,兴国通火车了,你们来坐火车吧!”

  白求恩为他做手术

  戴廷耀原本计划出一本影集,但随着采访的深入,他发现,或许比起无声的照片,抗战老兵们口述历史的录像更具传承的价值。于是在2001年,他自费7000元购入一台摄影机。从此,戴廷耀便一个人背上40多公斤重的摄影器材,走南闯北,拍摄下一份份珍贵的口述历史资料。

  寻访的路上,他时常感到孤独。戴廷耀曾蹲在黄河岸边,烟头明灭,看着河水流逝,静静等待着约定采访时间的到来。为了节省经费,戴廷耀一般住在便宜的旅社里。又为了保障设备和素材的安全,他每天晚上都守在房间里,人生地不熟,没人同他讲话,他便打开摄影机自己录自己。

  不过,对于一切的奔波与等待,戴廷耀却甘之如饴。

  在广西柳州,戴廷耀采访86岁的抗战老兵汪森林,听他讲述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革命故事。“1939年11月,在黄土岭战斗中,我们消灭了日本中将阿部规秀。战斗打得特别残酷,部队中有这么一句顺口溜:‘炮弹一响,先炸连长后排长;再来一响,炸死团长和营长’。”汪森林告诉戴廷耀,他的右腿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被打伤,原本要锯腿,最后是白求恩为他做了手术,取出了15块弹片,腿才得以保住。

  在甘肃兰州,抗战老兵伍生荣指着一张老照片说,他曾参加过百团大战,受命带领部队消灭了日军在河北涞源城东三甲村的一个重要据点。随后,他们又打掉日军一处仓库,缴获了大量的物资,解决了部队缺衣少吃、弹药紧缺的困难。

  新四军老战士尤云儒回忆道,他的班长牺牲了,班长的母亲却对他们说:“大儿子今天打鬼子死了,我还有个小儿子,送他继续参加抗日。”大家都备受鼓舞,在场的一位老人拿出了自己的备用寿材给班长安葬……

  戴廷耀采访到每段经历后,都会去仔细查阅已有的史实,并同其他老战士进行核实。如今,他每每讲起这些历史,都如数家珍,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之中,他说:“能够记录下老兵们在革命年代的奉献精神,是我的荣幸,我觉得很值得。再吃苦、再花钱,那都是值得的。”

  采访过后7天老人走了

  2002年12月23日,济南下了好大一场雪,戴廷耀来此探访抗战老兵谭启龙,他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大雪铺在地上足足有20厘米厚,我一路往上走,刚一左转,就看见谭老两只手插在夹克衫里,站在雪地里等我。87岁的老人家,他身体也不好啊。”

  那个场景,戴廷耀铭记于心。“我问他,‘天这么冷,您怎在外面等我?’谭老说,‘你从江西来看我,我不在这等你行吗?快点进去暖和暖和。’就这一句话,把我的眼泪给讲出来了!”

  采访完后,戴廷耀原本计划第二年春节前给谭启龙寄照片,然而却收到了老人在采访结束一个月后因病离世的消息。

  “这些老人,平均年龄有96岁,最年长的107岁,告别家乡70多年,他们等太久了。”有一回,戴廷耀刚找到一名老战士家里,问了他们家人才晓得,老人前一天刚过世,“要是我早两天到,就能见到他了。”

  “老兵身上的故事都是一段历史。多采访一位,或许就能抢救一段要被遗忘的历史。”戴廷耀感叹道。

  2002年11月21日湖北武昌、2002年11月23日河南郑州、2002年11月24日河北石家庄、2002年11月26日北京……采访本上的时间不断更迭,戴廷耀的步伐越来越快。有一阵子,他每天都在赶路,时常白天在南昌,下午接到线索,连夜就出发。只有在路上,才能减轻自己对时间的“恐慌”。

  在前往永丰县采访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八路军老战士陶才福时,因无法及时避让前方急停的货车,戴廷耀发生了车祸,车子侧翻掉进沟里,碎玻璃把他的手臂划出了数十道血痕。当地村民帮戴廷耀将车拉上了公路,同行的人建议他回南昌修车并休养下,但他想了想还是继续前进了。

  “幸好没回去。采访过后7天,当地的人告诉我,陶才福去世了。如果那天我们走了,这段历史就要堙没了。”

  受访老兵仅有40人健在

  2013年,原本正值壮年的戴廷耀,鬓角也已染上风霜。之后的几年,他将采访到的内容整理归纳,部分故事被收录于《浴血抗战》《红星耀中华——211名红星将士采访录》等书籍中。

  2022年9月6日,戴廷耀在南京采访到了江西籍抗战老兵王敬群。20年前,戴廷耀曾两度想采访他,皆因各种情况遗憾作罢。“采访结束,我的心情特别舒畅,像完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一样。”戴廷耀感慨道,“但如果20年前我就采访到他的话,或许能在他身上挖出更多故事。采访他的时候,老人家已经104岁,很多事情记不住,讲不出来了。”

  2024年1月21日,王敬群在南京逝世。如今,戴廷耀所采访的数百名抗战老兵,还有40人健在。

  今年71岁的戴廷耀,仍活跃在大中小学、机关、企业、社区和乡村的讲台上。他讲述的革命故事,让无数听众动容。讲到动情处,台下常有啜泣声——人们被老兵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守卫家国的壮举深深震撼。

  “这些资料虽然存了档,但不能尘封在馆室里。我采访抗战老兵,是为了宣传他们,让他们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时代虽然不同,但精神依旧。我们要把中华民族骨气和抗战精神留存下来!”戴廷耀语气坚定。

  他始终记得八路军老战士焦克明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一生坚信共产党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自从十几岁加入共产党,就想着跟共产党走到底。过去,我是一名扛枪的战士,现在,我有责任和义务做一名传承初心使命的战士,我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位位同焦克明一样的老战士,用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深深震撼并滋养着戴廷耀的灵魂,成为他前行路上不竭的力量源泉。如今,戴廷耀仍在出发,以讲述为号角,用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将信仰的坐标深深镌刻进每一位倾听者的血脉之中。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