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红色文化活化创新的主要路径

2025-10-13 04:49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当前,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数智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式。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在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大作为,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壮大文化产业。”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数智化技术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不仅关乎民族记忆的延续,更具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要意义。所谓活化,并不等同于数字化扫描、影像记录或线上传播,而是一种以技术为驱动、以用户为中心、以意义再生产为目标的系统性重构过程。它强调通过技术赋能,使静态的历史文本、遗址遗存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延展的动态文化体验,从而激活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与教育潜能。这一过程需要借助数智叙事情境,打破“陈列—观看”的单向模式,构建“对话—共情—内化”新的接受机制。场景重构、主体激活、叙事创新,正是推动红色文化活化创新的主要路径。

  场景重构,从空间陈列到“时空沉浸”。红色文化资源多依托于特定的历史地理空间,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传统展陈方式受物理空间所限,难以充分、动态地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貌与细节。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场景重构应成为红色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支撑。一是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生。数字时代,红色文化遗产应充分发挥数字媒介优势,应用高精度三维扫描、光场采集等技术,建立革命文物基因库。例如,万载县通过建立红色遗址数据库,构建起“实体修复+数字孪生”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二是红色文化沉浸传播的场景创新。红色文化传承需深度媒介化,开发革命精神扩展现实(XR)剧场,结合空间定位与全景声技术实现多感官沉浸。当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与混合现实(MR)技术已成为红色文化沉浸式传播的重要助力者。通过技术赋能,用户在实地参观时,用手机或AR眼镜扫描遗址,即可在现实场景上叠加历史影像、人物介绍、战斗路线动画等数字图层。例如,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用户扫描二维码,眼前便可浮现纪念馆VR全景的历史画面以及虚拟数字人的场景讲解;在焦裕禄纪念馆,用户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可浮现焦裕禄同志生前工作的动态影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实体参观的层次,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联动赋能,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技术入情”与价值认同。

  主体激活,创建参与式记忆共同体。“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红色文化传承,必须突破传统的“传播者—受众”二元结构,构建多元主体共生的记忆生态系统。一是用好红色后代这一宝贵资源,建立红色传承人数字工作坊,讲好革命先辈的故事。二是加强参与式档案建设,注重年轻一代的创意社群培育。当前,建设数字档案库已成为保存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形成地,江西红色文化传承可借鉴“维基百科”模式,建立原中央苏区记忆众筹平台,鼓励公众上传革命文物、家族记忆。同时,支持年轻一代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国潮设计、游戏开发等。三是利用微短剧、短视频配合人工智能生成,扩大传播的覆盖面。例如,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创作的沉浸式舞台剧《光耀宜春之松泉破晓》,通过戏剧化叙事再现了万载县第一名共产党员龙松泉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信仰抉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叙事创新,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共情。红色文化的宏大历史叙事可能会让年轻一代产生时空距离感,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则为创新叙事方式、实现精准传播、消弭时空距离感提供了可能。叙事创新的关键在于触动心灵,通过细腻的个体故事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具体而言,一是实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与个性化叙事。通过人工智能语言处理技术对海量的历史日记、书信等文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自动生成不同视角的微故事。根据用户的兴趣标签为其智能推送相关人物的故事,实现个性化叙事体验。二是实现数字人技术与情感连接。红色文化的活化需创建革命先辈的虚拟数字人形象,通过深度学习其著作、讲话录音等,模拟其语言风格和思维模式。例如,用户可听“数字方志敏”“亲口”朗诵《可爱的中国》,感受革命先烈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具有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能够使抽象的精神变得鲜活可感,实现深刻而又广泛的价值传递。三是实现大数据分析与传播优化。针对网络平台上关于红色文化的评论、弹幕、二次创作内容进行大数据分析,以算法推荐技术精准把握当代青年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困惑点,及时调整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创作更接地气、更具共鸣感的作品。

  总之,数智化背景下红色文化的活化创新,本质上是借助现代数智技术重构社会对红色文化的感知方式,在沉浸式、真实化的文化感知氛围中,将红色文化融入时代新人的培养工作,融入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其成为坚定文化自信、赋能社会发展的时代引擎。

  曾骏 梁杰

  【作者分别系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助教。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2024年)地区项目:湘鄂赣苏区革命精神融入新时代党性教育实践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4ZXDQ19)的研究成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