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场馆育人助推“大思政课”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江西拥有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场馆资源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是开展实践教学、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途径。
推动校内外场馆有机融入学校思政育人体系。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各地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校内外场馆的育人功能,以红色文化教育为导向,使广大师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感悟伟大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打造以场馆育人为代表的“大思政课”特色品牌,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发挥江西的红色、古色资源优势,将遍布赣鄱大地的各类场馆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积极建设“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特色鲜明的育人新路径。比如,用好江西省博物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及各地革命烈士纪念馆、博物馆、历史名人故居等场馆资源,挂牌设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可以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大思政课”教学场馆,开展实践教学,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例如,江西师范大学建有红色文化教育馆,赣南师范大学建有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江西理工大学建有苏区精神展馆,景德镇陶瓷大学建成“润心馆”,展出“美术思政”学生作品,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这些都是江西高校结合场馆资源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有益探索。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要常态化开展校内外场馆结对、走访互动,努力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校馆育人共同体,并在思政课教学中增加校内外场馆参观体验的实践教学环节,用好校内外场馆集群资源,以场馆育人创新“大思政课”建设形式。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场馆育人实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充实内容、丰富形式,为师生提供体验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场景,提升立德树人效率。一是打造“1+N”数字孪生场馆联盟,让优质资源“云上”流动。现实中,校外场馆分散且不均衡,校内场馆分布受制于学校自身条件,一些学校常因距离、经费、安全等原因而“望馆兴叹”。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议由省级教育文化部门牵头,建设“1个省级中枢平台+N个数字孪生场馆”的分布式联盟,让我省校内外的代表性场馆生成高精度数字孪生体,还原展厅实物场景。同时,开发“场馆育人云地图”小程序,师生可在线预约虚拟展厅、定制主题路线,系统根据学段、教材知识点自动推送匹配“网上云游”项目。设立“数字场馆学分”认证考评机制,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体验+课后评价”的育人闭环。二是构建“AI+情境生成”混合课堂,让价值体验入脑入心。在数字孪生基础上,叠加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大数据画像等工具,打造可交互、可生成、可共享的混合式场馆课堂。开发“时空对话”AI引擎,学生佩戴AR眼镜进入校内外实体场馆后即可与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开展对话,系统则根据学生提问即时调用文献、语音、影像等,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导学。建设情境任务生成系统,在“VR+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师生可化身历史情境中的一员,系统可在数字孪生场馆中生成相应“情境任务包”提供沉浸式体验,以“感同身受”作为后续研学、思辨的真实素材。打通从“馆”到“校”的数据链,统一整理学生的线上线下行为数据,形成个人的“思政成长档案”,既为教师精准教研提供依据,也为高校综合评价提供过程性参考。
发掘场馆资源的育人价值。充分梳理校内外场馆中以展陈内容为主的各类资源,将蕴藏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发掘出来,凸显各场馆的实践育人价值,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用好红色场馆资源,教育引导师生赓续红色血脉,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用好古色场馆资源,教育引导师生修身养性、崇德向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用好校史、科技场馆资源,教育引导师生融入学校、热爱科学,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科技报国意识,激发艰苦奋斗和矢志创新的动力,利用所学知识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建功立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用好绿色场馆资源,教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积极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努力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二是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报道校内外场馆育人工作的务实举措和积极成效,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提升创新开展“大思政课”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局面。同时,依托场馆育人举措和成效,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打造独具特色的场馆育人品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林远洲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江西地方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有效路径探析”(SZZX22085)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