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不是过“苦日子”“懒日子”

2025-10-13 15:13 阅读
大江网原创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再次强调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这不仅是对艰苦奋斗传统的传承,更是以有限资源保障民生、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然而,在政策落地过程中,一些错误认知却悄然滋生:有人将“紧日子”等同于“苦日子”“懒日子”,有人把“过紧日子”与“过好日子”对立起来,甚至将其作为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这些误解不仅偏离了政策初衷,更可能影响民生福祉和干部队伍积极性,亟需厘清认知、纠偏扶正。

  “过紧日子”的核心是高效、廉洁与规范,绝非降低干部合理收入、削减必要开支。从革命年代井冈山上的“一根灯芯”,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地生根,勤俭节约始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这一传统从不是“勒紧裤腰带”的苦行僧式生活,而是在科学统筹基础上的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是增强经费预算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而非一味削减开支。通过合理安排,同样能激发工作积极性。“过紧日子”与保障干部合法权益、提升队伍活力并不矛盾,反而能通过砍掉违规津贴补贴、杜绝“隐性腐败”,让资源分配更公平、更合理,为干部干事创业筑牢稳定根基。

  落实“过紧日子”,关键在于算好“省”与“花”的平衡账,把钱用在刀刃上。脱离实际的“虚耗钱”必须坚决减掉,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实效钱”则要全力保障。将公务接待、会议开支等“三公”经费压减到极致,公务接待进食堂、会议能并则并、办公用品集中采购共享,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民生领域。反之,个别单位违规采购公车、举办耗资巨大却效益低下的庆典活动,不仅挤占了开支,更违背了“过紧日子”的初衷。可见,“该省则省、该花则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让每一分钱都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既不搞“一刀切”式的懒政,也不允许打着节约旗号挤占民生与基层保障经费。

  尤为重要的是,“过紧日子”绝不能成为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反而应成为激发干部效能、转变工作作风的契机。一些干部将“过紧日子”当作“躺平”的理由,减少开支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标准,本质上是对政策的曲解与懒政的表现。事实上,“过紧日子”与“干实事”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例如,江西省鹰潭市信江新区夏埠街道办事处通过精简会议、推行“无纸化办公”,每年节省10余万元的同时,更让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王家坝社区面对“停车难”问题,不坐等财政拨款,而是发动群众共同规划闲置场地,既解决了民生难题,又践行了节约理念。这启示我们,“过紧日子”需要领导干部从小事小节做起,摒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要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厉行节约与工作效能挂钩,对精打细算者予以激励,对浪费严重、不作为者严肃问责,让“紧日子”过出“好日子”的成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选择。它考验的是治理智慧,彰显的是为民情怀,锤炼的是干部作风。只有摒弃“苦日子”“懒日子”的错误认知,把握好“省”与“花”的平衡,才能让“过紧日子”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以优良作风凝聚起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强大力量。

  (郭元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