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利日迈向复兴路:一曲赓续奋斗的长歌
庄严的敬献花篮仪式,肃穆的防空警报声响,无不提醒着我们这是个特殊的日子——九月三日,是纪念胜利、是承前启后的日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岁月静好的今天,我们再次凝望那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历史,不仅是为了深刻领悟“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是为了获取“向何处去”的磅礴力量。
回望:苦难辉煌,铸就民族之魂。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更是我国近代以来最黑暗的时刻。面对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的空前灾难,面对世界法西斯主义对人类文明的巨大破坏,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浴血奋战十四载,终迎山河焕然新。在这存亡绝续的考验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被彻底激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促使着广大青年弃笔从戎,奔赴前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支撑着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战斗至最后一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贯穿了台儿庄的每一方土地、武汉的每一寸天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破灭了日本军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计划,让其溺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场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不仅洗刷了百年屈辱,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丰碑”。这座丰碑,镌刻着让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灵魂密码,成为我们从抗战胜利走向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
传承:薪火相传,精神永不褪色。历史的硝烟缓缓散去,但伟大抗战精神的薪火从未熄灭,它在“两弹一星”元勋们于荒漠中“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坚守中;它在一代代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科研攻关中;它在驻村干部呕心沥血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在白衣天使逆行出征疫情防控一线的背影里,在大国工匠精益求精打造国之重器的汗水中……它如血液般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在这80年的峥嵘岁月中不断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无数当代奋斗者们,虽未曾经历战火,却同样以“视死如归”的决绝面对困难,以“百折不挠”的坚韧迎接挑战,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这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伟大抗战精神的火炬,已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中,越燃越旺。
展望:以史为鉴,共创复兴伟业。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和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纪念过往的辉煌或悲痛,正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面对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磅礴力量,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迎接风险与挑战,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中建功立业。面对世界局势的风云诡谲,我们一如既往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自身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对“永不称霸”庄严承诺的恪守,也是对部分国家企图歪曲历史、重演霸权旧梦的有力回击。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青年才俊,当知史励行,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奋斗者们,当立足本职,将个人拼搏融入时代洪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告慰先烈,无愧今日、不负将来,走好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南昌高新区2024年省组定向选调生 丁明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