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赋能开新局,亲清统一促发展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文章指出,要“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学细悟、躬身力行,在真抓实干中彰显担当,于纾困解难中主动作为,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驶入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非禁即入”,破除市场准入“玻璃门”。市场准入是经营主体进入经济活动的首道关口,也是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先决条件。自2018年我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来,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成效显著。然而,清单之外仍存在违规许可、隐性壁垒等问题,亟待系统清理。“要加紧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高瞻远瞩,为深化市场化改革指明了实施路径。从民营控股的“杭台高铁”“杭温高铁”建成通车,到“江苏徐圩”“浙江三澳”等民间资本参股的核电项目陆续落地,市场准入的放宽正不断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创造力。面向未来,各地应进一步破除准入障碍,系统清理隐性壁垒,有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规划、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真正实现优质民企“准入”有机会、“进入”有动力、“融入”有支撑。
由“纸”及“地”,激活助企纾困“政策池”。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国内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制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依然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提高政策精准度,实事求是,说了就要做,真帮实帮。”各级政府应切实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主动靠前、精准服务。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落实短板,针对已出台但尚未完全落地的惠企政策,深入剖析堵点根源,拿出务实解决方案,强化执行效能,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要强化分类施策,提升服务效能,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实际困难,深入一线调研,挖掘共性问题,通过“一地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等精细化手段,不断充实助企纾困“政策工具箱”,让小微企业扎根有“沃土”、中小企业成长有“雨露”、领军企业开拓有“阳光”。
“亲”“清”统一,优化营商环境“生态圈”。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共同驱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亲”意味着主动服务、积极作为,甘当企业信赖的“娘家人”,以真诚沟通与高效解难,营造温暖如春的发展环境;“清”则要求坚守底线、界限分明,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交往在规则内进行,构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把握“亲”“清”辩证关系,做到“亲”不逾矩、“清”不远疏,实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实践中,必须以案为鉴“揽镜自照”,坚决杜绝官商勾结的“亲而失守”,也要纠正懒政怠政的“清而不为”。同时,要善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等制度标尺,明晰交往界限,激励担当作为,推动政企双方在互融互促中形成良性循环,营造清风长拂、清气长存、清水长流的优质营商环境“生态圈”。
(南昌高新区2023年省组定向选调生 曾繁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