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送上门的“2元午餐”,沉甸甸的乡土中国情
晌午时分,一辆红色电动车驶过陕西西安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巷口。车后座的保温箱里,装着70多位留守老人的午饭。旗花面、卤面、烩菜……天天变着花样,却只要两元钱。
有人算过账:“2元一碗,你咋包得住本呢?”村支书庞富强面对询问憨厚一笑。这根本不是什么生意经,而是一本温暖人心的人情账。

这两元钱,买的是尊严。庞富强说得实在:“让老人觉得——我是在买饭,不是被施舍。”直接免费,看似省事,却可能在不经意间伤了一辈子的要强。这两元钱,让帮扶从“我给你”变成了“你卖我”,让受助者依然能够挺直腰板。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对人格最深切的尊重。
这两元钱,送的是陪伴。对村里独居的老人来说,比吃饭更难熬的,是日复一日的孤单。庞富强的每日登门,一声“晌午饭来咧”,几句“今天胃口咋样”的家常,送来的何止一碗饭?那是一份雷打不动的牵挂,是确认“你没有被忘记”的安心。
这两元钱,打开的是为民服务小切口。送饭路上,谁家灯坏了、屋顶漏了,谁最近身子不舒服,庞富强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碗“热乎饭”,成了他走进每户人家、了解真实需求的“敲门砖”。基层工作的千头万绪,就这样被一碗两元钱的饭巧妙地串联起来。
更难得的是,这位村支书还把这份温暖做成了“增量”。他用短视频记录送餐日常,积攒人气后直播带货,把村里的土鸡蛋、蜂蜜卖出去,让“流量”真正变成了乡亲们的“销量”。他既是一个“送饭人”,更是一个乡村发展的“引路人”。
庞富强说,这只是“尽一个晚辈该尽的义务”。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却道出了基层治理最本真的模样——干部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把乡亲们的事放在心上的“自家人”。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有无数个“里峪湾村”,也有无数需要面对的养老难题。庞富强的“2元午餐”或许无法被简单复制,但它点亮了一种思路: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让年轻人回得来,也要用智慧和温情,让留下来的老人活得有尊严、有温暖。
这碗两元钱的饭,吃的不是热乎,是情义;称的不是斤两,是人心。映照出,真正的担当,是既能扛起发展的大旗,也能弯腰捡起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是既能看到远方的产业蓝图,也能看见眼前一位位普通老人的一顿热乎饭。
车来车往,炊烟袅袅。这辆红色电动车还在村里穿梭,它承载的早已不只是几层保温箱里的饭菜,更是一个村庄良好的基层治理,一份沉甸甸的乡土中国情。
(姚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