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中小学“春秋假”,真有必要吗?
近日,浙江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热议。这一创新举措,有人满心期待能借此带娃错峰出游,也有人为“娃放假、我上班”的看护难题愁眉不展。当下推行春秋假,确实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虽创新值得肯定,但春秋假究竟有无必要推行,仍需相关部门慎重审视。
不可否认,浙江推行春秋假有着看似美好的初衷。春秋假旨在为孩子“松口气”,契合教育规律,让孩子走出课堂,在自然与社会中实践所学,提升学习效率;给亲子“腾时间”,春秋季气候宜人,方便家长带孩子出门旅行,提升亲子陪伴质量;给社会“添活力”,分流寒暑假旅游压力,带动餐饮、住宿、文旅消费。
浙江各地在推行春秋假时,也遵循“因地制宜、弹性安排”原则,各地方案亮点纷呈,这些努力和创新精神值得点赞。

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春秋假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面临诸多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春秋假的推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
从家长层面看,孩子的看护成为难题。“家长没假”成为众多家庭的心病。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多数家长工作繁忙,难以在春秋假期间请假陪伴孩子。即便政策鼓励,企业层面执行起来也困难重重。杭州市某初中教师透露,班级近三分之一家长因请假难选择托管,多数学生难有出游机会。这就导致春秋假对于这些家庭而言,不仅无法实现亲子陪伴、错峰出游的美好愿景,反而让孩子陷入无人看管的尴尬境地,甚至可能因缺乏有效监管而出现安全问题。
从教育资源分配角度讲,城乡研学与托管资源不均的问题不容忽视。城市学校或许能够提供丰富的研学课程和托管服务,但农村地区受限于经济条件和师资力量,很难为学生提供同样优质的资源。这使得春秋假在城乡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春秋假可能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假期,无法真正从中受益,反而可能因为假期打乱学习节奏,影响学业。
此外,假期前后教学衔接问题也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额外负担。春秋假的设置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节奏,学校和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衔接假期前后的学习内容。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可能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初三等毕业年级学生来说,春秋假的安排可能会打乱他们的复习节奏,影响升学备考。
创新的目的应该是方便群众生活,切实对群众有利,且能实施落实。春秋假虽然初衷良好,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其推行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我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忽视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否定春秋假这一创新举措。在未来条件成熟时,比如社会看护体系更加完善、企业休假制度更加灵活、城乡教育资源更加均衡的情况下,或许可以重新考虑春秋假的推行。但在当下,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这一创新,把精力放在解决现有教育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上,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创新。
“春秋假”的推行犹如一场在现实土壤上的试验,目前看来,这场试验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应保持理性,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让创新真正落地生根,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祉。
(朱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