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医院发就诊 “喜报”,暴露的不仅是“用词不当”

2025-10-16 15:13 阅读
大江网

  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该医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这份“喜报”中的诊疗数据属实,“确实用词不当,我院正在积极处理”。

  诊疗数据,这些本应承载着病痛与负担的数字,竟被包装成“业绩勋章”,暴露出的不仅是“用词不当”,更是医疗价值认知的严重错位。

  医院绝非追逐客流的商场,患者更不是创造收益的顾客。“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古训,道尽了医疗行业的初心。每一组诊疗数据背后,都是患者的辗转难眠、家庭的经济压力,将他人疾苦当作“喜事”庆贺,本质上是同理心的缺失,更是对医疗伦理的漠视。这种表述极易引发公众对过度医疗的担忧:当就诊人数成为考核指标,“小病大治”“重复检查”等乱象便可能滋生。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事件并非孤例。从深圳二院祝贺手术量破1000台,到台州医院庆祝急诊人次达200万,相似的舆情反复上演,说明问题绝非“新员工失误”那么简单。根源在于部分医疗机构陷入了“营收至上”的误区。一些医院将业务量与绩效直接挂钩,形成变相的“创收竞赛”,公益属性在数据考核中逐渐褪色。

  真正的医疗“佳绩”,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它可以是疑难重症治愈率的提升,是患者满意度的增长,是基层诊疗能力的增强,或是新技术攻克医学难题的突破。换句话说,医院不是不能搞宣传,但那大红的喜报,以及“再创佳绩”的字眼,刺伤的是疾苦中患者的心。当医院的庆祝焦点从“治愈多少人”转向“接诊多少人”,医患信任的基石便会动摇。

  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破除“数据崇拜”的迷思。一方面,医院应重构考核体系,将医疗质量、公益服务等纳入核心指标,弱化营收导向;另一方面,需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对过度医疗行为形成有效约束。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医疗从业者都需牢记:白大褂承载的是生命之托,而非业绩压力。

  撤下喜报易,回归初心难。唯有让医疗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让评价标准回归患者福祉,才能重建医患信任,让医院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港湾。要知道,医院不是“商场”,患者不是“顾客”,真正的“再创佳绩”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治好了多少病人。

  (郭宝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