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铸魂 德技双馨——赣南医科大学康复学院“医我看”党建品牌

2025-10-16 15:58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大江新闻讯 叶贞丽、记者廖云萍报道:近年来,赣南医科大学康复学院紧扣“做有温度的康复老师,培养有温度的康复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以红医文化为底色,打造“医我看”党建品牌,构建“一条主线—三维驱动—六点发力”的“1-3-6”党建工作体系,将“医”之魂、“我”之责、“看”之标的品牌内涵融入育人全程,持续培养具有红医特质、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康复人才。

党员学生志愿者为消防队员上运动损伤公开课

  红医铸魂,诠释坚定与奉献

  康复学院坚持以红医文化育人,推动红医精神进课堂、进实践、进网络,引导学生树立“仁爱心和奉献手是最有效的康复治疗技术”的理念。学院打造“红医有我”志愿服务品牌,年均服务时长超13500小时,并获省级暑期社会实践特等奖。

  学生党员谢晨主动发起“有温度的康复志愿服务进身边”活动,在运动场、实训中心为师生提供康复治疗,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担当。她深耕专业、服务社会,开展脑卒中危险因素调研,连续四年获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成为同学们身边的榜样。

  毕业生李敏扎根梅州残联康复医院,服务脑瘫儿童,每周六天、每天连续工作近七小时。他说:“他们是折翼的天使,康复治疗是唯一的希望。”在他的感召下,6300余人次学生投身儿童康复志愿服务,累计服务超58000小时,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康复学院师生同台在全国物理治疗科普大赛中获一等奖

  淬炼本领,彰显精湛与担当

  学院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推行治疗床即“课桌”的无课桌化教学模式,将真实患者引入课堂,实现“教—学—治”融通。该模式已在康复治疗学、假肢矫形工程等专业推广,学生在全国假肢制作大赛、物理治疗科普大赛中屡获一等奖。

  为严把人才“出口关”,学院率先建立客观结构化临床康复技能考核平台(OSCRE),获软件著作权,有效保障应用型人才质量。康复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认可,正如优秀校友黄正华所言:“要找康复治疗师,就来赣医!”目前,该院毕业生已占据江西省三甲医院康复治疗师的66.7%。

康复学子勇救落水青年

  学子不仅技艺扎实,更具备救死扶伤的担当。2023年7月,黄汉明、袁杰同学在浮桥边对溺水者实施心肺复苏,成功挽救生命,获赠“救死扶伤,热心为民”锦旗。学院通过“1+3+5”仁爱教育体系,强化急救技能与社会实践,培养出一批有温度、有责任的康复人。

  改革创新,勇立潮头开新局

  学院不断推进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2年,率先探索“学校+医院”“2+2”求新班培养模式,突出岗位胜任力。三年来,求新班学生展现出“五更”成效:专业知识更扎实、实践能力更熟练、创新思维更活跃、学术视野更开阔、就业前景更广阔,首届就业率达92%,高于普通班11.24%,为地方院校康复人才培养树立“赣医样板”。

康复学院首届2+2求新班合影

  这并非康复学院首次“吃螃蟹”。从2004年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到近年来设立全省唯一的假肢矫形工程、康复物理治疗专业,学院始终走在学科建设前沿。此外,学院积极推动医工融合,成立赣州市假肢矫形工程技术中心,师生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创新创业项目。

  在体育教育中,学院将艰苦奋斗精神融入“红医杯”微马跑、“红医三项”竞技等项目。在第十六届省运会上,赣医学子顽强拼搏,在田径、网球、武术等项目斩获多项奖项,展现出红医人的坚韧与活力。

  “医我看”党建品牌如同一面旗帜,引领康复学院在落实立德树人、服务健康中国的道路上不断向前,为红土地培养更多德技并重、仁心仁术的康复人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