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的江西情缘
大江新闻讯 全媒体记者欧阳兴、孙沐雨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在他的百年传奇人生中,与江西有着不解之缘——
从1978年参加中国物理学会议,俯瞰庐山茫茫云海;到2006年在南昌参加“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80周年”系列活动,分享物理学的“形象之美”“理论之美”“天地结构之美”;再到2008年与南昌大学师生畅聊《物理学的诱惑》,勉励大学生对科学研究大胆设想、敢于创新、勇于实验……
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杨振宁先生与江西的这些温情往事。
学术之缘:“对科学研究大胆设想、敢于创新、勇于实验”
2008年10月26日下午4时,南昌大学音乐厅座无虚席。在热烈的掌声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健步走上讲台,给大学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物理学的诱惑》报告。
“很多人认为物理学是很难的学问,其实不然,研究物理学的动力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钻研物理就不难了,而研究的结果常常可以改造人类的生产力,为人类带来福利……”杨振宁以大师的风采、科普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故事,给现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报告中,杨振宁谈起法拉第因好奇探索电磁感应,带人类走进电子时代;提及麦克斯韦因兴趣钻研电磁波,催生了电视与网络的诞生。
在当天的报告会上,杨振宁热情地勉励大学生,“眼光要看得宽一些,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对科学研究大胆设想、敢于创新、勇于实验。总之,要倡导一种充满好奇、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
在回答南昌大学学生现场提问时,杨振宁说,“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相信在10年至20年后,中国肯定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文化之谊:“八大山人是南昌的财富”
杨振宁是一位物理学家,但也一向喜欢艺术、喜欢字画,对八大山人的字画称赞不已。
2006年9月1日,杨振宁携妻子翁帆抵达南昌,出席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南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纪念八大山人诞辰380周年”系列活动。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振宁说,他不是一个艺术家,但知道八大山人很有名,包括他的字画,都是价值连城的。第一次来南昌,就去看过八大山人的真迹。可以说,八大山人是南昌的财富。
在此后的演讲中,杨振宁先生谦逊地表示,自己是搞物理的,对艺术不能发表太多观点。但是科学与艺术在一点上却是相通的,就是都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受。他还详细阐述了物理学中美的三个层次,即“形象之美”“理论之美”“天地结构之美”。他认为,“形象之美”与我们平时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是基本相通的。
然而,提起八大山人的推广,杨振宁坦然地说,八大山人的根据地在南昌,在艺术界是广为人知的,但是对于外界的人来说,宣传还不是很到位,很多人都不知道江西有个八大山人纪念馆,这个如果推广好了,对南昌的旅游,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带动作用。
师生之情:“没有老师的引导,我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杨振宁与江西的情缘,还与一位江西籍科学家的深厚友谊分不开,可以说是他物理学的引路人。
吴有训出生于高安市,1921年他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师从康普顿教授。回国后,吴有训受聘为清华物理系教授,建立起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有人称赞他的工作“实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
吴有训数十载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物理人才。杨振宁正是听从了他的建议,从化学系转学物理系。
多年后,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写信给吴有训说:“如果没有当年老师们的启蒙和引导,我现在的一切都是难以想象的,我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今日,先生已逝,风范长存。江西的山水与人文,在杨振宁的生命里始终是一幅温润的底色。他与江西的这段情缘,是这片土地与这位科学巨匠之间永恒的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