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敢贷”到“主动贷”的深层逻辑
“十四五”时期,我省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贷款342.73亿元。这一数据看似不起眼,却见证着脱贫地区内生动力的持续激发,令人欣喜。
众所周知,贫困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穷”,它还意味着相关主体缺乏有效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如市场参与能力差、金融知识匮乏、风险接受程度低等。这种认知和能力上的缺陷,可能导致一些人有权利也不知道如何实现、有机会也不懂得如何把握。
几年前,脱贫攻坚期间,笔者曾在赣南某乡镇发现,金融机构计划每年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总额1000万元的扶贫无息贷款,但很长一段时间这笔款项都没有贷出去1分钱。究其原因,大部分人不知道拿到贷款以后该干什么,更担心还不上,享受不到这项政策的红利。认知和行为能力的不足,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现如今,对投资风险的认识转变,正深刻地影响着脱贫人口的生产生活。过去,受小农经济思维影响,不少农民只关注短期收益,在生产性投资上依赖传统经验,倾向于选择“零风险”项目,表现在小额信贷方面就是“不敢贷”。然而,现代农业已深度融入市场经济,农民的生产活动不再局限于粮食种植的安全领域,而是逐步向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等具有一定风险、但可能带来较高回报的领域拓展。如果没有“在可控范围内冒险”的意识,就会错过通过参与优质项目增收致富的机会。从“不敢贷”到“主动贷”的转变,恰恰说明脱贫人口正在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决策逻辑,充分反映了金融扶贫政策的良好实施,以及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巩固拓展。
对风险认识的变化,来源于脱贫人口生产性意愿的提升。在一个农户用贷款改建蔬菜大棚获得可观收益后,生产性意愿就具有传递效应,周边农户的贷款申请量也会随之增长。当脱贫人口不再是政策红利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手持金融工具的市场参与者;当贷款不再被视为“救济”而是投资,金融赋能就开始推动脱贫人口逐渐摆脱“心理贫困”,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这种精神层面的脱贫显然比物质脱贫更为持久。
可以说,从“不敢贷”到“主动贷”的转变,本质上是发展权从外部赋予到自我实现的质变。脱贫人口主体意识的觉醒,或许能更深刻地诠释中国减贫奇迹的深层逻辑。
范嘉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