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预计到2035年左右,这一比例将超过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全面看,有两面;两面看,就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我们既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风险挑战,同时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蕴藏的诸如“银发经济”消费潜能等发展机遇,从而树立积极老龄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我们在更好保障老年人权益上下更大功夫。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从“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5个方面部署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些重大部署为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应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再配置,强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供给,更好保障老年人各项权益。比如,各地应积极探索建立适老化的制度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保障老年人的劳动就业权;在街道、社区建立老年人就业服务驿站,为超龄劳动者提供具有高度便捷性、可及性的就业介绍、职业培训、维权等服务,加强老年人劳动权益保护,促进老有所为。又如,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引导各类涉老社会组织发挥特色优势,组织发动老年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民生保障、科学普及、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环境治理、全民健身等事业发展,为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更好为社会作贡献搭建广阔舞台。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我们在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上下更大功夫。要推动各类资源精准化、科学化配置,以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满足老年群体需求。一是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在资源投入与制度环境优化方面的支撑与赋能作用,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一方面,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资源向社区等基层下沉;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养老服务从粗放经验型到智慧精准化的跃升,全面提升其质量与效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养老产业。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发展康复辅具、智能照护等新业态;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壮大养老服务经营主体。二是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相结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智能时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比如,水费、电费、燃气费等日常生活缴费要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养老科技创新发展,推进智慧养老服务,积极挖掘潜在老年需求,将关键支持技术转化为现实成果,提供更多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想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我们在更好彰显老年人价值上下更大功夫。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年人力资源是社会潜在优势。时至今日,充分认识老年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并为具备条件的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社会生产完善相关制度、营造良好氛围、提供充分条件,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不仅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更好发挥“银发力量”、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其一,积极营造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我国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敬老、孝老文化和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的养老文化,积极老龄观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筑牢思想根基。其二,大力建设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方面,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支持,满足他们的技能需求及自我发展需要。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培训支持,特别是在学校、医院、社区等公共服务场所发挥老年群体作用,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老年群体参与创新创业团队等。发挥好老党员、老干部的带头作用,引导鼓励老年人充分利用所学所长,以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社会治理。另一方面,加强积极老龄观理念倡导与认知教育,坚决纠正社会上一些人把老年人当成负担的错误认识,引导全社会更全面地认知老年人的价值和贡献;积极倡导老年人确立自主健康管理和终身成长意识,激励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适应晚年生活,并继续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贡献自身价值。
刘菲
(作者系豫章师范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