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沿海+内陆”产业共同体 重塑跨区域产业协作新格局

2025-10-20 04:40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背景下,以要素成本差异为核心驱动力的传统产业转移模式已难以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层次需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渗透产业发展并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对产业空间布局和组织形式产生深刻影响。探索构建以产业共同体为抓手,以“跨区域一体化、产业集群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型合作模式,有助于打通区域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构建产业共同体是时代变局中的必然选择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产业协作。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走向纵深,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集群虚拟化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从产业转移、产业共建,向基于数字经济的产业共同体演进。产业共同体是数字经济时代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纽带,以产业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安全为基础,以产业金融为“血脉”,以科技地产、能源等为保障,实现业务共生、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共享型产业联盟和区域一体化产业治理新模式。构建“沿海+内陆”产业共同体是新发展环境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来看,产业共同体是应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冲击的破局之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资源禀赋与力量对比深度调整、产业竞合与大国博弈深入演进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等方向加速调整和重塑。当前,我国沿海地区面临供应链韧性不足、要素成本攀升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面临技术锁定、产业外流、供应断链、市场收缩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向内陆地区延伸产业链、开拓国内市场,探索多元化内需外销途径,成为沿海地区降低外部风险、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从国内区域产业协作实践来看,产业共同体是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路径。传统的区域协作模式多以行政主导的产业转移、企业间短期订单合作等为主,比较普遍地存在行政壁垒导致的资源错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协同低效、利益分配不均带来的信任危机等问题。要素流动与产业布局调整多聚焦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附加值环节,内陆地区难以突破发展惯性、摆脱价值链“低端锁定”困局,产业转移陷入“转而不接”“协而不同”的低效均衡。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产业链突破传统线性逻辑,向多主体、多维度的网络化结构转变,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链接渠道。产业共同体能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打造“物理集聚+数字互联”的新形态,为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从零散合作向生态共建的跨越提供支撑。

  产业共同体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产业共同体有助于优化成本结构,为跨区域产业高效分工创造条件。在交易成本方面,虚拟产业集群搭建的数字信息平台能够打破信息壁垒,使内陆企业高效对接沿海研发资源、制造能力与市场渠道,大幅降低信息搜寻、谈判沟通与合同履约成本。在生产成本方面,依托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及物联网等技术,能够构建打破地域限制的产业协作场景,推动生产流程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实现高效的远程设备监控与维护提供可能,从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在规模经济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对沿海地区的订单需求与内陆地区的产能供给数据进行实时归集,并通过大数据算法进行供需匹配,帮助内陆中小企业参与沿海产业链配套,破解“小散弱”难题。

  产业共同体通过打破传统协作的时空限制,提升协同生产效率。在资源配置方面,数据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让沿海地区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与内陆地区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内需市场精准匹配,解决了传统协作中要素错配、供需脱节等问题。在协同创新方面,数字平台激发产业链建立更大范围、更为紧密的交互协同创新生态链,基于数据链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区域和跨行业的共享,有效解决了算力不足、技术孤岛、应用场景匮乏等难题,推动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在协同效率方面,通过云端协同平台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市场服务的实时对接,提升了沿海研发中心与内陆生产基地的协同效率,缩短了产品迭代周期。

  产业共同体有助于拓展市场空间,拓宽跨区域产业协作赛道。在国内市场整合上,虚拟产业集群能够将内陆地区的生产能力、消费潜力,与沿海地区的技术、品牌和市场有机整合,不仅能够帮助沿海企业开拓内陆市场,还能帮助内陆企业对接沿海企业的市场网络,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国际市场延伸上,内陆地区可以依托跨境电商平台与海外仓网络等新业态,借助沿海地区成熟的港口枢纽、国际航线资源等对外开放通道,推动本地特色产品高效对接国际市场需求,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市场韧性增强上,多元化的跨区域协作网络使企业在外部冲击下能够快速切换供应链节点、调整市场布局,有效降低了单一市场、单一产能的风险。

  以产业共同体推动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共享发展

  围绕内陆地区主导产业补链强链,与沿海地区共建虚拟产业集群。虚拟产业集群的核心是集群内部上下游之间的数字化整合,对于破解欠发达地区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不发达的困境,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在更大空间和范围实现嵌入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陆地区应抓住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数字化建设契机,以园区为抓手着力推动主导产业与沿海地区相关产业集群实现数字化对接,通过共建虚拟产业集群,促进本土企业深度嵌入沿海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以大产业生态弥补本地小产业生态不完善带来的企业发展瓶颈,推动本地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带动更多配套企业集聚,逐步构建并完善区域产业生态,从而推动内陆地区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螺旋效应。同时,引导内陆地区中小企业与周边地区产业进行非邻近性地理空间虚拟集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聚力内陆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沿海地区共享平台经济。平台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能够通过发掘信息的交互价值、重塑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内陆地区应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拥抱对接沿海地区平台经济,推动沿海地区平台经济与内陆地区地域经济实现紧密耦合,促进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拓展更广阔市场。支持内陆地区工业企业积极参与沿海地区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上云上平台”将企业设备端、系统端、管理端的数据打通,推动企业内部、企业和企业之间、产业链之间的数据集成应用,解决工业企业生产制造核心环节存在的问题,推动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重点针对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工艺改进、能耗优化、供应链协同等关键环节,推动内陆地区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瞄准内陆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大,与沿海地区共建产业大脑。产业大脑作为新一轮产业数字化改革及数字化治理的新方向、新目标,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中枢。建设产业大脑有助于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有效融合,重塑产业生态,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紧密相连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推动产业治理数字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内陆地区应依托本土资源禀赋特点,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联合沿海地区行业上下游重点企业,构建面向全行业的产业大脑。通过产业大脑汇聚优秀企业、平台和服务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赋能生态,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大数据共享与协作,促进内陆地区优秀企业深度参与行业交流、治理,实现共赢。

  立足内陆地区产业集聚成势,与沿海地区共建产业生态圈。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大力推动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抓住机遇进行“引资补链”“引资扩链”“引资强链”“引资固链”,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以先进制造业、绿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联动产业集群。以“产业链”思维引导制造业园区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集聚,延伸打造产业生态圈,搭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线下”新型产业平台,促进区域间产业在空间、生态、活动、服务上实现共通和联动。与沿海城市共建一批特色鲜明的集群式产业链合作园区,探索“沿海总部+内陆基地”“沿海总装+内陆配套”“沿海研发+内陆制造”“沿海孵化+内陆转化”等共建模式。坚持筑巢引凤与产城融合协同推进,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聚焦内陆地区营商环境改善,与沿海地区共建一体化数字政府。数字政府作为信息化架构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政府运行模式,旨在实现公共服务便民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经济决策科学化。建设数字政府绝不是赶潮流,而是倒逼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切入点,已成为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内陆地区应充分对接省级大系统、大平台、大应用,强化与沿海核心城市政务数据的共享,建立电子证照跨地区互通互认、异议处理、反馈纠错规则机制,切实打破数据壁垒。

  向晓梅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海洋强国建设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研究员)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