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十四五”以来,江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有力推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58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42万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3.6万亿元,经济总量加速向4万亿元关口迈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扩投资”,实现从规模扩张到量质齐升
扩大有效投资,是推动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时期,江西不断夯实投资“压舱石”作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十百千万”工程,推动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一是基建投资跑出加速度。“十四五”前四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3.5%,工业投资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40%以上,滚动实施亿元以上省大中型项目1.3万余个。东西南北大通道全面贯通,赣深、安九、昌景黄高铁相继建成通车,全省铁路运营里程突破5000公里、高速铁路突破2000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时速350公里高铁全覆盖。80%以上县通双高速,“两横一纵”内河高等级航道初步形成,赣江、信江实现三级通航,赣州瑞金机场正式通航。行政村及以上“双千兆”网络全面通达,10个设区市建成“千兆城市”,全省基础设施水平量质齐升。
二是民间投资迸发新活力。实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专项行动,扩大民间投资渠道,建设全省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对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在用地、金融、环评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十四五”前四年,民间投资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5%左右,今年1至8月,民间投资增长4.2%,高于全国6.5个百分点。
三是项目储备积蓄强动能。“十四五”前四年,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资金1965.03亿元,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6144.8亿元。特别是聚焦“两重”“两新”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储备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设备更新共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05.07亿元。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今年以来,全省以旧换新涉及商品约1088万台(套/辆),带动销售额超675亿元。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进入可研报批阶段,浙赣粤运河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发展后劲十足。
实践充分证明,投资既是当前的需求,更是未来的供给。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经济增长仍需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以基建项目筑牢发展根基,以产业项目牵引创新升级,以民生项目提升幸福指数,切实在项目建设中持续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育动能”,实现从传统驱动到创新赋能
“十四五”时期,江西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下好产业升级“一盘棋”。协同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行动,培育形成1个万亿产业、14个千亿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出台实施锂电新能源、特色装备、医药、LED等产业专项支持政策,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首个万亿元产业并已连续三年站稳万亿级台阶。推动未来产业抢占先机,前瞻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生物、未来健康、未来显示、未来航空等细分赛道,出台实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领域支持政策,累计培育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
二是点燃数字经济“强引擎”。大力抢抓数字经济发展风口,数字基础制度“从无到有”,出台《江西省数据应用条例》、江西“数据二十三条”等,推动5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建成南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上线全国唯一锂电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字产业化“从小变大”,预计全省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过1万亿元,数据产业位居全国第二梯队。产业数字化“从弱变强”,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全覆盖,超1.7万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入企诊断,1.2万余家实施数字化改造,获批建设全国数字化供应链贯标和“一图四清单”试点省。
三是夯实平台载体“硬支撑”。加快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实施“2030先锋工程”和“2030启航计划”,“中字头”大院大所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组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8家,在中部六省率先完成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南昌实验室、赣南实验室启动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经济建设主阵地作用,不断完善“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开发区组建或代管公司实现全覆盖,全省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比重超80%、工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超90%,实现利润总额突破2000亿元。
实践充分证明,产业发展是江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支柱,是稳增长、促就业的关键所在。必须坚持工业强省战略不动摇,持续深化落实“1269”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在转型升级上再加力、在特色优势上做文章、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江西在全国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不断巩固江西新兴工业大省地位。
聚焦“激活力”,实现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深化
“十四五”时期,江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奋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对内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更加强劲。
一是改革攻坚全面深化。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水电气价格等领域重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61项高频事项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规范实施“企业安静期”制度,低风险经营主体“无事不扰”率稳定在97%以上。全省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率、不见面开标率稳定在99%,赣服通1.7万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
二是民营经济“百花齐放”。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壮大“36条”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五大行动”,2024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14万亿元、增长6.4%,占全省GDP比重达62.4%、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累计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6000余场,协调解决问题诉求3.5万余个。
三是开放之路“惠通四方”。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复制推广260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多维立体开放通道体系加快构建,南昌、景德镇成为过境免签240小时停留活动区域。开放平台支撑更加有力,“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开放口岸、5个综合保税区、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我省出口通关效率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等基础设施硬连接、制度机制软联通水平持续提升。
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改革开放是提升江西发展位势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做好“双向开放、惠通四方”大文章,全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聚焦“优生态”,实现从绿色筑基到优势转化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十四五”时期,江西努力当好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优等生”,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一是绿色制度“立柱架梁”。出台实施《江西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美丽江西建设规划纲要(2022-2035年)》等顶层设计和配套方案。42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36项改革成果案例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汇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法规条例修订,出台全国首部着眼湖泊总磷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推动赣闽两省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协同立法。
二是生态环境“天蓝水清”。深入推进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全省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上升到95.5%,位居中部地区第一。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稳定,长江干流断面连续7年、赣江干流断面连续4年保持Ⅱ类水质,设区城市和县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5.3%,好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
三是生态资源“点绿成金”。在全国率先出台全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首创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累计创建1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连续9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累计筹集流域补偿资金338亿元,全省林业总产值突破7100亿元。同时,碳达峰行动稳步推进,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获颁全国首张“5A级零碳景区”证书,国家级“三星零碳工厂”、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均实现零的突破。
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必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持续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聚焦“暖民心”,实现从基本保障到品质升级
“十四五”时期,江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夯实粮食能源安全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是织就民生福祉保障网。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大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8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3.6万元。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出台实施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实施意见等。成功争取并加快推进7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上线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多年来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
二是筑牢粮食能源安全线。压紧压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系列惠农政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94.35万亩,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成功应对度冬、度夏期间用电负荷新高考验。全口径装机容量突破7000万千瓦。新增投资天然气长运输管道1778公里,省级天然气长输管道实现100个县(市、区)全覆盖。
实践充分证明,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必须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持续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领域,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
王前虎
(作者系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