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沂蒙精神传四海,宣讲足迹印初心

2025-08-07 17:25 阅读
韩逸欣

浙江沃土浸润初心,沂蒙精神跨越山海。 我院“‘医’路‘兴’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循着红色足迹而来,在学习红色精神、触摸建党初心的同时,更以宣讲为纽带,让沂蒙精神走进不同群体的心田。在多元对话中彰显“党群同心、生死与共”的精神力量,书写医者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篇章。

高校同研沂蒙韵,青春对话悟传承

南湖红船的粼粼波光中,实践团与清华大学学子展开一场关于精神传承的深度对话。他们将沂蒙精神置于百年党史的壮阔图景中,从“最后一粒粮做军粮”的革命决绝,谈到“科研攻坚啃硬骨头”的当代坚守,以“奉献”为钥,叩问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的现实践行。红船所承载的“开天辟地”之初心,与沂蒙大地“生死与共”之担当在此碰撞,揭示出深层逻辑: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静态复刻,而是在时代命题的回应中完成创造性转化——当高校学子以专业所长解民之困、以躬身实践答时代之问,便是对“为人民谋幸福”最生动的诠释。

童稚共沐沂蒙情,宣讲声中植信仰

红船岸边,实践团面向四川甘孜藏族小朋友宣讲沂蒙精神。用生动故事解构“党群同心”的内涵,以红船意象串联高原与沂蒙的情感共鸣。当孩子们用清澈目光注视红船模型,用稚嫩声音重复“军民情深”,便知精神的传递无地域与年龄的阻隔。那些听过的红嫂故事、见过的红船模样,也在心底凝聚成力量,化作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这份跨越山海的启蒙,让“军民同心”的种子在童真心田扎根,更预示着:红色基因的传承,恰是在代际交替中永葆鲜活。

社区共话沂蒙魂,双辉映暖民生

 嘉兴社区的烟火气中,实践团以“讲”带“做”,让沂蒙精神与红医精神在市井间落地生根。他们讲沂蒙红嫂“以身当桥”的无畏,更学习这份赤诚,为平湖社区独居老人建健康档案、为嘉兴居民义诊送药;谈支前群众“倾其所有”的热忱,更化这份担当为走街串巷教急救、为行动不便者上门问诊。居民们忆往昔支前岁月,看今朝医者躬身服务,恍然悟得:“爱党爱军”藏在邻里互助的血压仪里,“无私奉献”写在慢性病随访的手册上。从嘉兴到平湖再到桐乡,实践团用听诊器传递沂蒙温度,以脚步声丈量为民初心,精神的传承,从来都是“说”与“做”的同频共振。他们以躬身实践点亮社区焕新的点滴细节,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砖瓦更新中愈发鲜明,让奉献精神如星火般燎原。

参观实践兼宣讲,沂蒙薪火续根脉

从南湖之畔到桐乡大地,实践团的脚步踏遍浙江的红色沃土与发展现场,从南湖之畔的革命场馆到桐乡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从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到涌动活力的企业园区,每一处停留都交织着实践的沉静与宣讲的热忱。队员们在触摸本地革命基因的温度中汲取力量,又将沂蒙精神的火种播撒开来——用“最后一粒粮做军粮”的赤诚呼应红船启航的初心,以“用身体当桥墩”的无畏呼应身边的奉献故事。一路行,一路学,一路讲,沂蒙精神就这样跨越山海,在与浙江的红色记忆、时代实践的交融中愈发鲜活,让“党群同心”的信仰,在步履所至的每一次交流里,流淌成跨越地域的精神长河。

沂蒙精神的火种随宣讲队伍流转,在与不同群体的相遇中,与红船精神的光芒交相辉映。作为医者,新时代青年既以红船初心校准航向,更以沂蒙精神淬炼担当,让这份跨越山海的信仰,在守护生命的征程中生生不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