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在乡野拾取不灭的星火
当学校2025年暑期“三下乡”的招募通知映入眼帘时,心底那簇埋藏已久的火种瞬间燃亮——一种渴望在乡土的怀抱里摔打筋骨、磨亮灵魂的冲动,灼热地催促着我。
抵达金溪县旸田村时,蝉声如沸,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夕阳的金辉为古村的白墙青瓦镶上流动的暖边。村支书领着我们缓行于蜿蜒的石子路上,长亭下纳凉的村民笑脸相迎,那热情淳朴的招呼,顷刻融化了我们初来乍到的局促。那一刻,土地以其广袤的体温,悄然接纳了一群年轻灵魂的抵达。

拿起画笔,以白墙为卷,倾注青春的思索与深情。凝望墙上的旧痕,一幅“成长隐喻”逐渐成形:中央一颗赤心纵贯“中国”二字,横向串联起“I”与“China”;右侧青山下,新插的秧苗翻涌着稚嫩而倔强的绿浪;左侧秋色正酣,稻穗金黄沉甸,压弯了田埂,老农牵着孩童悠然走过。笔触流转间,忽然彻悟:那右侧的秧苗,不正似初入乡野、青涩探索的我们?而左壁那沉甸甸的丰收图景,恰是我们此行渴望躬行以采撷的硕果——原来生命之穗,唯俯身于泥土的耕耘方能饱满。


六月三十日,活动室内童声鼎沸。教孩子们防溺水手势舞时,一双双小手挥动的不仅是动作,更是对生命郑重其事的承诺;当罗坊会议、秋收起义的红色模型在掌心传递,历史的星火,竟在孩子们清澈眼眸中重新跳跃、燃烧。最是那稚嫩童声唱响红歌,水彩描绘五星红旗的瞬间——画纸上跃动的不只是鲜红颜料,分明是孩子们胸中对家国无瑕的憧憬与热望。这些田野间生长的嫩芽,其求知若渴的眼神如破土的新苗,让我看见未来之光如何穿透环境,在乡野的沃土上倔强萌发。

七月一日,实践团成员叩访红色血脉的守护者。老兵邓全发讲述“三天三夜急行军”的“小长征”,那铁骨铮铮的字句里奔涌着永不冷却的热血;铁道游击队员邓乐华追忆敌后破路截资的传奇,每一个惊险片段都重逾千钧,因其饱蘸信仰的纯粹。振兴带头人邓象能引我们见证旸田的蝶变:稻浪翻涌如金,古建重焕新生。他掷地有声:“乡村的未来,在年轻人肩上”——此言如一枚饱含生命力的种子,深深嵌入我们每个人的心壤。是的,那沉甸甸的托付,正是我们躬身乡野的庄严使命。

最后一日,测绘仪器引领我们深入黛瓦红墙的肌理。全站仪的十字丝精准捕捉飞檐斗拱的曲线,笔记本上密布梁柱榫卯的玄机。当指尖猝然触到青砖上深深嵌入的斑驳弹痕,刹那间,时空壁垒轰然洞开——原来无声的砖石,皆是历史的喉舌,以伤痕诉说烽火。夕阳慷慨地为测绘仪与我们镀上金边,那一刻骤然彻悟:我们以精密仪器所丈量的,何止是砖瓦木石的冰冷尺度?那分明是一段段有温度、有筋骨、有血色的精神厚度,是红色基因在建筑年轮里刻下的永恒坐标。

离别之际,村支书亲至送行。已在几日相处中熟稔如兄弟的冉哥,久久伫立村头挥手。车轮启动,窗外那用心绘就的白墙愿景、田埂上翻滚的碧绿希望、红墙下如惊雷般敲打灵魂的烽火故事……一一掠过,最终沉淀为心炉中不熄的星火。
这星火,源于泥土的托举与历史的淬炼,从此映照前路——它提醒我们,每一次俯身大地,都是对生命根系的深情触摸;每一次倾听过往,皆为对前行火炬的庄严接力。这乡野拾取的星火,已然在血脉里燃烧成永恒的光源,足以烛照任何远行的长夜,引领我们走向生命深处更丰饶的金秋。

(作者:刘梦婷 张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