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爸爸节”

2025-08-08 21:59 阅读
王军英-梦中童话

         ——一个民族该如何铭记自己的父亲
 今天是八月八日,骄阳炽热如火,街上偶尔可见庆祝父亲节的商业海报,却清一色印着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那个来自美国的父亲节。很少有人知道,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们东方这片土地曾诞生过一个属于自己的父亲节:八八(爸爸)节。就是每年公历的8月8日。八八相叠,下面的八稍微变形就是“父”,谐音为“爸爸”,这个凝聚着中文智慧与抗战血泪的节日,如今已在消费主义的洪流中悄然沉没,成为文化记忆断层中的一个模糊印记。
 历史回溯到1945年的上海,硝烟尚未散尽,颜惠庆、梅兰芳等十位爱国名流及有志之士奔走倡议设立一个,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及其父辈的节日,市民立即响应,热烈举行庆祝活动。当时的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提议,于是每年8月8日成为中国人缅怀英雄父亲的日子。这些父亲或许是放下锄头拿起枪的农民,或许是投笔从戎的书生,他们用血肉之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筑起了长城。八八(爸爸)节的创立,不仅是对个体的纪念,更是对一个时代集体牺牲精神的礼赞。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其中无数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孩子们再也等不回来的父亲。
 文化符号的创造往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维特质。中国的文字是象形与会意的艺术,“八八”相叠成“父”的视觉转化,“爸爸”的谐音联想,都体现了汉字文化独特的编码智慧。这种创造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将深刻情感与纪念意义熔铸于文化基因的尝试。而且“爸爸节”简单好记又响亮,还是固定的日子。相较之下,西方的父亲节起源于1910年的美国,是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为了感念独自抚养六个孩子的父亲而推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才正式签发设立的永久性节日。‌‌更侧重个体家庭的情感表达。两种父亲节的不同起源路径,映射出东西方文化在集体记忆与个体情感间的不同侧重。
 令人唏嘘的是,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的节日,在不足八十年的时间里已被绝大多数国人遗忘。全球化浪潮下,西方节日凭借强大的文化输出和商业包装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商场促销、餐厅优惠、社交媒体话题,无一不在强化六月的那个父亲节。据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6月父亲节期间的销售额是8月8日的近20倍。这种遗忘不是简单的节日更替,而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断裂,是对本土文化符号创造力的无形否定。
 在传统节日式微的表象下,潜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当代中国人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认同?当韩国有意识地将端午节申遗,当日本精心守护着每一个传统祭典,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让渡了自己的文化解释权。八八(爸爸)节的消失不是孤立现象,它与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的普遍困境一脉相承——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似乎总是急于摆脱“旧”的,拥抱“新”的,却很少思考哪些“旧”的价值值得传承,哪些“新”的要素需要审慎接纳。
 重拾八八(爸爸)节的意义远超恢复一个纪念日。它是对抗战历史的铭记,对中文思维方式的珍视,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实践。在江苏某小学,一位历史老师连续五年在8月8日组织“给英雄父亲写封信”活动;在四川一个小县城,民间团体自发在这一天慰问抗战老兵后代。这些微小却坚韧的努力,正是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恢复八八(爸爸)节不需要排斥其他文化,而是要在对话中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如同日本人既过本土的“父の日”也接纳西方父亲节一样,展现一种开放而笃定的文化态度。
 今年恰逢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爸爸节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待自身历史与文化的态度。那些在抗战中倒下的父亲们,不仅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更留下了关于勇气、牺牲与爱的精神遗产。当我们重新发现“八八”与“爸爸”之间的文化密码时,我们不仅在找回一个节日,更在找回一种与自己历史对话的能力。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孩子们问起为什么在八月庆祝父亲节时,我们可以讲述这个关于文字、历史和纪念的故事,让文化记忆的链条重新连接过去与未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