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船舶科研前沿,筑牢爱国强军信念
2025年7月1日,江西职业技术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蓝海课堂 红船行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怀着对船舶科研的向往与对国防事业的崇敬,奔赴武宁县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启了一场兼具专业认知与精神洗礼的实践之旅。

活动伊始,基地负责人的接待既热情又务实。他以实验室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从筹建初期的艰难起步讲起——那时科研条件有限,团队靠着简陋设备反复测试,在一次次失败中积累基础数据;到逐步建成专业实验平台,吸引顶尖人才加入,科研能力稳步提升;再到如今成为船舶结构安全领域的国家级研究高地,取得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成果。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我国船舶事业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结果。负责人特别强调,实验室的核心使命就是为船舶“筑牢安全防线”,无论是民用船舶的抗风浪性能,还是军用舰船的防护能力,每一项研究都直接关系着国家海洋权益与国防安全,这番话让同学们对科研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进入实验区域,直观的科研展示带来了强烈震撼。科研人员首先播放的实验视频,清晰呈现了船舶结构在极端风浪、碰撞、水下冲击等条件下的受力变化与性能表现。屏幕上,船体材料在压力测试中细微的形变、不同结构设计在冲击下的差异反应,都通过高精度仪器实时记录,原本抽象的“结构安全”变得可感可知,同学们屏息凝视,不时因精妙的设计或惊险的模拟场景发出低低的惊叹。

随后的现场实验更是令人印象深刻。100g炸药水下爆炸实验中,随着一声闷响,水面瞬间激起环形浪纹,高速摄像机捕捉到的画面里,船舶模型在冲击波作用下轻微震颤,却始终保持结构稳定;弹体入水实验中,弹体以特定角度射入水中,激起的水花与船体模型的受力反馈被精准记录,科研人员同步讲解着数据背后的防护原理;而120公斤炸药爆炸实验时,巨大的声响与冲天的水柱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透过防护玻璃,能清晰看到船舶模型在剧烈冲击下的姿态调整与结构承受力表现。这些实验不仅展现了科研的严谨——每一次引爆、每一组数据都经过周密计算,更让同学们体会到,科研人员日复一日与“极限”打交道,正是为了让船舶在真实风险面前“有备无患”。
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的提问聚焦于专业学习与科研实践的结合。有同学问:“课堂上学的材料力学知识,在实际船舶抗冲击设计中如何应用?”科研人员结合刚才的爆炸实验,举例说明不同材料的抗冲击系数与课堂理论的对应关系,还分享了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曾因一个材料参数的细微偏差,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团队花了三个月重新校准才找到问题所在。“搞科研既要懂理论,更要耐得住性子。”一位科研人员的话让同学们深有感触。当被问及对青年学子的期望时,他郑重说道:“船舶工程是国家海洋战略的‘硬核支撑’,你们现在打下的每一个专业基础,未来都可能成为守护海洋安全的‘螺丝钉’,这份责任需要你们用专业能力去担当。”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在实验室广场上驻足良久。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参观不仅让自己近距离接触了船舶科研的前沿技术,更深刻认识到专业学习与国防建设的紧密联系——每一项船舶技术的突破,都是对国家海洋安全的有力保障。
此次参观安全基地的活动,以实践为桥,让同学们在感受科研力量的同时,更筑牢了爱国强军的信念。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把这份感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未来以实际行动投身船舶事业,为实现海洋强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