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赣鄱到云岭:赣苗连心赴禄劝,三下乡里暖真情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杨娜、卢莎、曾涛) #暑期“三下乡”#
当赣鄱大地的稻浪泛起金黄,云岭深处的禄劝村寨也正酝酿着丰收的喜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赣苗连心团曾在田间地头、村寨院落留下的足迹,并未随时间淡去——探访学校红色印记、播撒信仰的种子、推广普通话、守护乡土根基、聆听童真的声音、领悟舞蹈的魅力、传播法律知识。这场跨越千里的协作,正以“长效帮扶”的姿态,在禄劝的土地上书写着更绵长的振兴故事。
红色传承:让精神成为接续奋斗的火炬
团队在党委书记申建军、副书记杭永东的带领下,实地调研禄劝红军小学,了解该校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教育的成果,包括 “红军小伙房”劳动实践、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以及与上海多所学校的跨区域研学合作。志愿者们参观校园内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英雄事迹长廊,聆听“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等战例,观看老照片与革命文物,深刻体会禄劝地区深厚的红色底蕴和军民情谊。

志愿者通过多元形式传播红色文化:精选红色经典与地方革命史书籍,讲述“巧渡金沙江”等红军在云南的故事;开设“红歌传唱小课堂”,教唱《少年军号哒哒响》等曲目,融入彝语教学并讲解背后历史;组织“我心中的英雄”绘画课,引导孩子用画笔表达对红军的敬意;在红色文化课堂上讲述聂耳与国歌等故事,让孩子们触摸精神力量。此外,红军小学学生红色宣讲员主动向志愿者讲述当地红色记忆,推动红色精神传承。

理论筑基:让思想成为指引方向的罗盘
用通俗语言解读核心要义,助力学生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课后的“原著共读会”上,大家围坐研读。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化身“红色讲解员”,分享家乡革命故事,在交流中厚植家国情怀。

向居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身边变化阐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们还发放问卷,记录居民心声与期盼,让党的政策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在田间地头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农”工作部署,接地气的讲解让青年们明晰方向,坚定扎根农村的信心。小院里,大家共读《著作选读》,从“精准扶贫”到“共同富裕”,原著思想成为推动发展的“金钥匙”。志愿者们还协助梳理乡村发展思路,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方案,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照亮乡村振兴路。
语通城乡:让乡音成为连接发展的脉络
以问卷、访谈等形式,针对学生、农牧民、教师、基层干部等群体开展调研。了解到红军小学学生课堂多用普通话,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仍以本民族语言为主;农牧民普通话沟通需求增加但表达欠流畅;基层干部工作中发现偏远地区群众对政策理解存在语言障碍。调研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向养殖户讲解科学养殖知识,为农村电商人员开展普通话培训助力直播带货,在传授苗族服饰制作、彝族刺绣等技艺时强化普通话交流,还用通俗普通话讲解医疗卫生、法律常识,兼顾语言提升与技能掌握。

与红军小学结对,借助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等数字资源,开展语言教育活动。通过动画、音频等形式带来趣味语言课,组织“典耀中华”主题读书活动,助力学生提升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

结合禄劝自然与人文资源,推动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相融。与村民共绘推普墙绘、书写标语,让通用语言融入乡村;用普通话讲述彝族毕摩经、苗族服饰等文化故事,促进文化传播与语言推广相互赋能。
针对青少年、农牧民等重点人群,结合当地特点制作推普学习宣传视频,内容涵盖日常用语、职业术语,形式生动。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助力禄劝乡村借语言相通实现更好发展。
建设同行:让行动成为描绘美景的画笔
踏着清晨第一缕金色的晨曦,带着工具袋走向禄劝河畔。露水还沾在岸边的青草上,他们便已俯身忙碌起来——有的手持夹子精准夹起石缝里的塑料碎片,有的蹲在水边仔细打捞漂浮的玻璃瓶罐,还有人用刷子反复擦拭粘在礁石上的塑料袋残渣。指尖被晨风吹得微凉,额角却很快渗出细密的汗珠,红色马甲在晨光里格外醒目。

前往轿子雪山开展生物多样性调研。这里有10余座互联云监测站24小时值守,保护管理局统筹巡查处置,红外摄像头记录野生动物栖息,还有严禁烟火、采摘的禁令,为野生动植物营造安全家园,展现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

探寻隆恒酒坊可持续发展理念,用电气化设备替代传统烧火机器,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对周边生态影响,还能精准控制以减少原料和能源浪费。他们推出四季花果限定佳酿,推动本地花果绿色种植,与农户合作实现原料本地化供应,缩短产业链,减少运输碳足迹,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文化暖心:让艺术成为点亮生活的星光
团队联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苗族学会共献艺火把节。志愿者们向苗学会专家潜心学习苗族传统舞蹈,从动作细节到文化内涵反复打磨,最终在开幕式上与苗族同胞同台共舞。银饰叮当、衣袂翻飞,古老舞蹈与青春活力碰撞,既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古朴韵味,又书写了跨地域文化交融的新篇章,成为火把节上最亮眼的风景。

在禄劝红军小学,赣苗连心团打造七大主题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丰富暑期体验。朗诵课上,《金沙水拍的回响》《可爱的中国》等经典篇目在童声中传递家国情怀;红歌课堂里,《少年军号哒哒响》等曲目与背后的革命故事交织,让红色基因悄然扎根;绘画课以“我的家乡禄劝”为主题,孩子们用画笔勾勒稻田、家园,畅想美好生活;扎染与剪纸课堂上,蓝白纹样的奇妙变化、红纸翻飞间的蝴蝶窗花,让非遗技艺在动手实践中传承;团扇制作课融合传统美学,孩子们用笔墨晕染梅兰竹菊,涵养文化自信;物理实验课上,“筷子提米”等趣味实验揭开科学奥秘;急救包扎课则让“小医生”们掌握基础自护技能。

普法护航:让法治成为社会前行的灯塔
团队以“普法护航乡村振兴”为主题,构建“理论学习-校园启蒙-社会宣传”的递进式实践体系。志愿者先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图书馆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结合“高空抛物责任认定”等案例理解法治内涵,并借鉴当地“法是铁,律是轨”的彝族谚语,将20余个农村典型案例改编为通俗宣讲素材。

在红军小学,法治启蒙课从“过马路走斑马线”“校园禁欺凌”等生活场景切入,结合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历史,让孩子们明白“法律是保护盾牌”。廉洁教育课上,“公仪休拒鱼”的故事与情景模拟互动,让“干净做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绘画作品中,28幅以“法律保护我”为主题,彰显教育成效。

志愿者还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财政局委托,深入广场、集市开展防诈骗宣讲。他们用漫画解读“养老投资诈骗”等套路,结合苗族“规矩如秤星”的传统智慧,让群众听懂法律知识。4位村民现场咨询土地纠纷等问题,均获专业指引。活动后,当地司法所反馈咨询量增长近三成,法治意识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