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青三下乡|红心领航普语行 方言乡音润振兴

2025-08-15 15:30 阅读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清晨的前楼底村,阳光洒在村民门前的石碾上,她手中针线穿梭,嘴里反复练习的却是崭新的普通话。旁边,戴着院徽的大学生志愿者正耐心指导。这是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红心引领 普润乡土”红色推普实践宣讲团于8月1日至8月6日深入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开展社会实践的一个温暖切片——他们把“方言转普”课堂办到了农家的院子里、田埂边。

普通话进社区乡村:一粒粒“语”种子在生根

在昕水镇幸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欢声笑语伴着稚嫩的童音飘扬。“小汽车,嘀嘀嘀,文明用语记心里……”一堂别开生面的幼儿普通话培训课正在进行。宣讲团成员王晓绚蹲下身,手举绘有本地特色风物的卡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形象生动的绘本故事,为20余名学龄前儿童播下语言规范的启蒙种子。“以前娃在村里说惯了土话,上幼儿园都怯场,”一位家长看着争相开口的孩子感慨,“大学生一来,几句话几个故事,娃胆子大了,嘴巴也顺溜了!”

(宣讲团在昕水镇幸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童心学语”微课堂活动)

推普的脚步不止于社区。针对前楼底村等偏远村庄高龄、出行不便的群体,宣讲团成员杨杰鸿迈开双腿“送学上门”。“大娘,这个‘大宁好丰景’手册的字特意印大了,咱对着图慢慢念……”他轻轻翻开一份专门为银发学员设计的图文手册。在村民张大爷的菜地边,一场临时的“田间小课堂”就地开讲:“大伯,‘锄禾日当午’,咱用普通话说更顺口,以后给城里人介绍农产品也方便。”方言与普通话在这里自然切换交融。

(宣讲团在前楼底村入户走访式进行普通话推广)

红韵入心 语言搭桥:共振乡情,赋能发展

文化中心上演“乡音微课堂”。 大宁县文化活动中心内,一场特别的“红色故事微诵读会”悄然开展。宣讲团率先开讲,两名队员用标准普通话动情讲述根据当地革命事迹。真挚的声音迅速吸引了纳凉的乡亲围观。队员们随即“转岗”,化身“领读员”,拿出印有简短红色箴言的卡片,逐句领读,鼓励乡亲们跟读体验。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几位老人也在队员的陪伴下,指着字、抿着嘴,尝试用普通话念诵“军民同心、鱼水情深”。“小故事传递大精神,乡音乡情融进来,普通话也能学得有滋有味!”一位在现场组织的文化中心工作人员感慨道。

(宣讲团在大宁县文化活动中心开展“红色乡音微课堂”活动)

推普更与“经济脉动”同频。 在大宁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服务中心门前,宣讲团创新设置了“推普+政策”移动小课堂。午休时分,简易条桌旁围满了好奇的职工。宣讲团成员们化身“政策摊主”,用标准普通话现场解答种植补贴申领、电商平台入驻等疑问;一旁的“方言转普”小摊更是人气十足,针对常见的商务沟通用语、产品介绍话术进行一对一辅导。“来办事顺道就搞明白了政策,还学了点谈判用的普通话,真方便!”一位刚咨询完的企业职工边说边翻看着手中的学习卡片。

(宣讲团在大宁县工业园开展摆摊式“政策+推普”宣讲活动)

六天深耕细作,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红心引领 普润乡土”推普宣讲团的足迹遍布大宁县社区村巷、田垄车间。从稚嫩童声的普通话儿歌,到田野垄间淳朴的“方言转普”,再到政策讲堂里乡亲们专注的眼神,乡音渐融,推普的“润”悄然发生。团队成员们用语言作桥梁,让普通话不仅成为联结情感的纽带,更成为激活这方沃土内生动力、奔向振兴未来的宝贵钥匙。 #暑期“三下乡”#  #赣鄱大地书写青春#  #读书#  #我家双减生活#  #大江拍客#  #家乡美#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红心引领 普润乡土”红色推普实践宣讲团集体合影)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