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明《大音希声》欣赏





《大音希声》:一种有与无的绘画哲学思辨
2025年10月底,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中俄文化交流艺术展,李秋明应邀创作四尺整张作品《大音希声》,以道家哲学为内核,通过精妙的构图、多元的技法与深厚的文化寓意,构建了一幅既植根传统又充满当代性的山水画作。
该作遵循传统山水三远法的构图布局,并运用了焦点透视,巧妙融合中西绘画的空间表现手法。
近景以小写意手法勾写松树与群鹿,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支点。松树虬枝如铁,松针以攒针皴细密排布,每一笔都带着锥画沙的力度——线条不追求光滑流畅,反而保留了枯笔的飞白质感,恰如道家所言刚柔相济:枝干的刚是坚韧的外在形态,飞白的柔是气息的流动。群鹿的塑造则更具巧思:鹿身以赭石、朱砂等矿物颜料与淡墨交融,暖色调在素墨背景中形成鲜明对比,却不显得突兀——赭石的沉稳、朱砂的明丽,在水墨的调和下,转化为生命力的显象。更精妙的是,画家通过鹿群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在二维平面上构建出纵向的空间纵深感:最前方的鹿抬头望向远山,眼神中带着向虚的意趣,引导观者的视线从实的近景,向虚的中远景延伸,完成从有到无的视觉过渡。
中远景的山峦,是大象无形的核心载体。李秋明并未具体描绘某一座山,而是融合泰山之雄、华山之险、珠峰之巅的气质,以集大成 的笔墨构建出非具象却有神韵的山体——这正是道家得意忘言的美学体现:放弃对山石肌理的具象描摹,转而通过水墨的晕染传递山体的气与势。墨色从焦墨的山体轮廓,渐变为淡墨的远山虚影,再到留白的天际,形成“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层次,恰如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秩序。在这里,焦点透视的理性与三远法的写意达成平衡:焦点透视让远山不至于完全 虚散,保持了空间的逻辑感;三远法的写意则让近景不至于僵实,赋予画面灵动的气息。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中西叠加,而是对空间本质的重构——山水不再是自然的复刻,而是心象的外化,是画家对天地人三才关系的哲学思考。
在技法层面,李秋明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底与大胆的创新意识:
枯笔与皴法交响,松树枝干以屋漏痕枯笔勾勒,线条如锥画沙,兼具宋元山水的骨力与金石韵味;山石肌理的勾写铺陈运用了斧劈皴、披麻皴等多种皴法,使山石岩块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墨色由焦至淡层层递进,既表现山体的质感,又赋予画面节奏感。
鹿身以赭石、朱砂和淡墨交融勾写,既注重传统文人画的雅致,又通过暖色调在素墨背景中形成视觉焦点,象征生命力的勃发。
画面中松树虬枝的伸展、山体的块面堆叠,通过水墨的晕染与留白,始终保持着东方美学的要旨和意境的空灵。
寓意上,《大音希声》的标题与图像系统构成双重隐喻。“大音希声”是老子提出的哲学命题,极致的声音往往超越听觉感知,也即最宏大、深刻的声响,如天地自然的运行节律,并非通过喧嚣的外在形式呈现,反而常以无声的状态存在。这种“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摒弃外在的繁复表象,追求内在的、本质的精神共鸣与大道契合。此画不仅是对《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视觉诠释,更是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自信与韬略智慧的生动体现。
将群鹿置身于群山之中,更衬托山的雄奇、伟岸,成为祖国强大的象征。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鹿代表祥瑞与和谐,二者并置呼应道法自然的终极追求,祈祷中俄友谊之树长青,人民世代和睦友好的美好祝愿。
近景的实,是中国对自身文化底蕴的自信,是藏锋守拙的底气;远景的虚,是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包容,是和而不同的智慧。暗喻在世界格局纷乱动荡的时间节点大国应具有的冷静、包容与智慧,预示一个伟大而强盛的国家所具有的格局和气势,也隐喻中华文明在多元对话中的主体性。
从文化层面看,远山的集大成特征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隐喻。李秋明融合泰山、华山、珠峰的气质塑造远山,并非简单的意象叠加,而是对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品格的视觉化——泰山的雄代表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华山的险代表中华文明的坚韧风骨,珠峰的高代表中华文明的崇高追求。三者融合,形成非具象却有神韵的山体,恰如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养分,却始终保持自身主体性的特质。这种集大成的创作思维,暗合道家道通为一的哲学理念——无论何种文化、何种文明,最终都能在道的层面达成共通,这正是中俄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
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正的艺术与智慧,往往不在于张扬的外显,而在于深沉的内蕴。李秋明的《大音希声》,正是以水墨为语言,在尺幅之间构建了一个“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哲思世界。
2025 年的中俄文化交流艺术展,并非一次普通的跨国艺术展演,而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两国深化文明互鉴的重要契机。此时的世界,既需要多元文明的对话,也面临着文化符号化的困境——不少跨国文化交流中,东方元素常被简化为红灯笼、京剧脸谱等表层符号,西方认知也易陷入刻板印象,难以触及文明的精神内核。正因为如此,李秋明创作的《大音希声》,以道家哲学为内核,是一种文化自觉与艺术担当,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2025年9月28日初稿
2025年10月8日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