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稻秆“焕新”的绿色密码

2025-10-11 17:05 阅读
小路子

秋日的赣鄱田野,少了焚烧秸秆的浓烟,多了打包运输的忙碌——农户们将稻草铺进菌棚,不久便育出饱满的双孢菇;牧民把秸秆粉碎加工,化作肉牛喜食的青贮饲料;合作社将稻秆堆沤发酵,酿成滋养土地的有机肥料。曾经被随手丢弃、一烧了之的稻草,如今在江西的田野间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串联生态、产业与民生的绿色纽带。

解生态之难,让稻草成“循环使者”。作为江南粮仓,江西的稻田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稻草。过去,部分农户为图省事就地焚烧,不仅让空气蒙上灰霾,还容易引发田间火灾,成为乡村生态治理的“老大难”。如今,江西跳出“禁烧”的单一思路,用“疏导”破解难题:通过制度明确“禁烧+利用”的双重导向,在各地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秸秆还田、覆盖保墒等技术。在遂川的茶园,农户用稻草覆盖地表,既减少杂草生长,又能保持土壤湿度,降低农药与化肥使用;在赣北的果园,粉碎的稻草成为果树的 “保暖衣”,助力果实安全越冬。曾经的污染隐患,如今成了守护生态的“好帮手”,融入农业循环的每一个环节。

拓产业之路,让稻草变“增收宝贝”。江西没有将稻草回收停留在“清理杂物” 的层面,而是深挖其产业价值,构建起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链条。政府牵头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引导企业与农户合作,让稻草流向更广阔的市场:有的企业将稻草加工成环保板材,用于家居装修;有的合作社把稻草编织成工艺品,走进旅游景区;还有的养殖场将稻草转化为饲料,降低养殖成本。遍布乡村的收储点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卖掉稻草,曾经的“无用之物”变成了可变现的“宝贝”,不仅为乡村产业增添了新赛道,也让农业废弃物有了更长久的价值归宿。

暖民生之心,让稻草载“幸福温度”。稻草回收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农户的获得感。在宜春袁州区的村庄,村民跟着合作社学习稻草打包技术,农闲时参与收储运输,多了一份稳定收入;在吉安的乡镇,秸秆加工企业优先雇佣本地村民,让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在赣州的田间,农技人员手把手教农户稻草还田技巧,帮助提升粮食产量。政策的扶持更让这份“幸福”落地:针对参与稻草回收的农户与企业,给予技术指导和补贴支持,让“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当农户从稻草回收中尝到甜头,绿色发展的理念便真正扎根田间地头,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从赣江两岸到宜春明月山下,每一根稻草的“焕新”,都是江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不仅破解了农业废弃物的治理难题,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赋能、民生受益的乡村发展路径。在这片红土地上,稻草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它所承载的绿色密码,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