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十一)“所谓伊人”是何人

曾记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部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热销传播后,令无数人流下了止不住、抹不完的眼泪;一首电影《在水一方》的同名主题歌,唱遍长城内外,响彻大江南北。从此,更多的中国人乃至海内外同胞对《诗经·秦风·蒹葭》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耳熟能详、深入人心……
从一部热销传播的小说到一首柔情似水的经典歌曲,为何如此打动人心?原来,这都是因为它的“根”,是来自穿越三千多年中国诗歌之源的《诗经》。
“蒹葭”是什么?即芦苇。“苍苍”形容芦苇在秋霜中繁茂苍劲的样子;“白露为霜”点明时节:深秋清晨,露水凝结成霜,空气清冷,天地间弥漫着萧瑟感;“所谓伊人”想必是心中所思之人;“在水一方”则点出阻隔空间距离:那人在河水对岸,看得见却难以触及。

可见,《诗经·秦风·蒹葭》描绘了一幅秋日清晨,芦苇茂盛、露水凝结成霜,而心中思念的那个人,仿佛就在河水另一边的画面。诗中的主人公顺着河流,上下寻觅,不断追寻那位“伊人”,但对方总是隔着一片水,好像可望而不可即,怎么也靠近不了或抵达不到她身边。其美妙之处,就在于描摹了一种秋水迷茫、雾气朦胧的意境、一种“追寻的渴望”和“温柔向往“的情感、一种“求而不得”的浪漫。
至于“所谓伊人”的身份,诗中没有明说,只给人留下模糊的、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许,是恋人、贤人,是某种美好的理想;也许,是某种幸福的追求,这便是,此诗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水一方”的那个“所谓伊人”,究竟是谁?历代专家学者曾有过众说纷纭的、不一样的解读:

其一,“民间神话说”。在秦地(今陕西一带)民间传说中,“伊人”有被附会为“渭水女神”,也被认为是《搜神记》中的神话人物——“河伯冯夷}。那忽远忽近、人们追随却又不可企及的形象,与《诗经·周南·汉广》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传说相呼应,反映的都是人们对高尚道德人物的崇敬和追寻。上世纪三十年代古史辨派论战中,顾颉刚考证“伊人”的原型或是秦地祭祀的水神宓妃,可能描写的是古时百姓在白露时节去到江边、水边进行祭奠活动,祭奠那些抵抗秦襄公、坚持周礼投河自尽的贤士们。因此,认为这是一首求贤祭神的寻贤诗,所描述的并非是美丽的姑娘,而是古代的隐者高士。

其二,“政治解读说”。汉代《毛诗序》认为《蒹葭》是“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将“伊人”解读为“周礼的理想”,认为秦襄公未推行周礼,故诗人“追寻而不得”。这种解读,虽有附会政治之嫌,却体现了古人“以诗言志”的习惯。汉代经学家也将“伊人”附会为贤臣,水泽象征礼崩乐坏的政治环境。此说虽牵强,却折射出汉代解诗的政教传统。

其三,“浪漫爱情说”。由于描写的是男子思慕在水边遇到的美丽女子,表达的爱而不得的惆怅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感,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更倾向于将其视为男女相恋的惆怅:“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因此,后人便很容易将其与爱情中的追求和失落相类比。
其实,“所谓伊人”,并不一定是爱情里、热恋中的那个人,它也许是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正因为有了时空的距离,有了求之不得的难度,才显得含蓄的执着与格外的浪漫。难怪,在2024年央视春晚节目中,舞者从古老诗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灵感,用灵动的舞姿演绎“追寻美好”而“可望不可即”的朦胧意象,营造了东方美学独特的诗境。

三千多年过去,河畔的芦苇,枯了又青;草地上的白露,结了又化。然而,那个若即若离、求之不得的“所谓伊人”,朦胧且清晰、渐近又渐远,这哪是具体的人与物、地与景啊,分明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梦寐以求的憧憬与期待……
也许,这正是真正的经典,从来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不断的、永恒的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