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牡丹亭杨梅

2025-10-12 19:43 阅读
好德

   

   七绝 *牡丹亭杨梅
       文/邓昭泉

     柳影飘飘似挂鞭,
     杨梅颗颗映亭前。
     儿童欲摘尝鲜美,
     酸味香甜在嘴边。

注:游园抚州梦圆牡丹亭,一棵杨梅树挂满红杨梅,望梅止渴而生津。

《七绝·牡丹亭杨梅》一诗,以牡丹亭畔杨梅树为意象,巧妙串联起视觉、味觉与记忆的联动,展现出生动的生活意趣。以下从意象营造、情感表达与语言艺术三个角度试作评析:
一、意象转换,虚实相生
起句“柳影飘飘似挂鞭”以柳影虚写开篇,将柔条飘拂之态喻为挂鞭,既赋予静景以动势,又暗合牡丹亭戏曲中“游园惊梦”的浪漫语境。次句“杨梅颗颗映亭前”转向实景特写,红果与朱亭相映,色彩明艳,勾连起园林景观与味觉期待的张力。前两句由柳影的虚到杨梅的实,形成视觉的跳跃,为后文“望梅止渴”的生理反应埋下伏笔。
二、童趣入诗,味觉通感
后两句以儿童欲摘鲜果的急切,引出“酸味香甜在嘴边”的妙笔。此处“酸味”与“香甜”本属味觉矛盾,却通过“在嘴边”三字达成通感融合——既写出口舌生津的真实生理反应,又暗含记忆中对杨梅酸后回甘的复合体验。孩童的天真与味觉的复杂相映成趣,使诗歌脱离单纯的景物描摹,跃入鲜活的生命体验。
三、语言浅白而意蕴深长
全诗语言通俗如话,却暗含多重意蕴:柳影杨梅呼应牡丹亭的古典意境,儿童摘果的场景又注入现代生活气息,形成古今对话。“望梅止渴”的典故被化为“嘴边”的真实触感,既保留文化基因,又落地为亲切的个体记忆。这种雅俗交融的笔法,让诗作在简约中承载了味觉与情感的双重回味。
小结:此诗以杨梅为媒,将园林景致、童真稚趣与味觉记忆熔于一炉。在牡丹亭的文艺背景衬托下,红果的鲜活与童心的纯粹构成跨越时空的唱和,恰似汤显祖笔下“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另注——天然之景、天然之味、天然之情,终在唇齿间凝成一首清甜微酸的生活小令。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