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玻璃罐食光”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我家厨房的顶柜里,整整齐齐码着一排玻璃罐,有的装着琥珀色的枇杷膏,有的盛着深褐色的牛肉酱,罐口都盖着雪白的纱布,用红绳系得严严实实——这是奶奶的“宝贝罐”,里面装的不是普通的吃食,是她跟着季节走、为我们攒下的“暖心食光”。以前我总嫌罐子占地方,直到有了孩子,才懂每一罐里都藏着她怕我们受委屈的细心。
去年春天,孩子总咳嗽,夜里咳得睡不着。我急得四处找偏方,奶奶听说后,第二天一早就背着竹篮去后山摘枇杷。她膝盖不好,爬不了陡坡,就蹲在山脚下的平地上,一点点挑成熟的枇杷,回家后剥去皮、去核,只留下晶莹的果肉,再加上冰糖,在砂锅里慢炖。火不能大,要熬到果肉融化、汤汁浓稠,她守在灶台前,每隔十分钟就搅一搅,怕糊了底。整整熬了四个小时,枇杷膏才做好,她装在玻璃罐里,特意留了小半罐,说:“孩子小,这罐没放太多糖,你随时能给她冲水喝。”我给孩子冲了一杯,清甜的味道里带着枇杷的香,喝了两天,咳嗽果然轻了。后来才知道,奶奶摘枇杷时摔了一跤,膝盖肿了好几天,却没跟我们提一个字。
到了夏天,奶奶的玻璃罐里又多了新东西——酸梅汤。她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买好乌梅、山楂、甘草,洗干净后泡在水里,泡软了再放进锅里煮。煮好的酸梅汤要放凉,再装进玻璃罐,放进冰箱冷藏。每次我们带孩子回家,她都会端出一杯,加两勺蜂蜜:“天热,喝这个解暑,比外面买的干净。”有次我偷偷看她煮酸梅汤,发现她把煮好的汤过滤了三遍,连一点渣都没有,“孩子小,怕呛着”,她一边过滤一边说,眼角的皱纹挤成了小月牙。
冬天的时候,玻璃罐里换成了牛肉酱。奶奶选的都是牛腱子肉,切成小丁,先在油里煸出香味,再加上豆瓣酱、辣椒、花椒,慢炖一个小时。炖好的牛肉酱装在罐子里,香得能飘满整个屋子。“你上班忙,早上给孩子拌面条,挖一勺就行,省事又有营养。”她把罐子递给我时,还特意在罐口贴了张便签:“常温能放一周,吃不完放冰箱。”我拿着罐子,忽然想起小时候,奶奶也是这样,把好吃的都装在玻璃罐里,等我放学回家,就挖一勺给我解馋。
现在,我家的厨房也摆上了几个玻璃罐,学着奶奶的样子,给孩子做枇杷膏、酸梅汤。每次打开罐子,就像看见奶奶守在灶台前的身影。家有这样一位奶奶,就像拥有了一个永远装满爱的“食光罐”,无论季节怎么变,只要想起那些罐子,就知道有人把我们的喜好都记在心里,把最好的都留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