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秋语:一川秋意里的千年回响
秋风刚擦过武夷山脉的青黑山脊,又溜过鄱阳湖的波光,江西的秋天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它不像北方的秋,一上来就把色彩泼得满世界都是;也不似江南的秋,总裹着点柔柔弱弱的水汽。反倒在山水和老故事的缠缠绕绕里,攒出了股子过了千年还没变的稳当劲儿,像家里那本翻得软乎乎的老画册,每一笔颜色里都藏着故事。
秋天一到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那股子劲儿里,就多了点安静。云雾不像春夏那样黏黏糊糊的,带着秋的透亮,在山间绕来绕去。站在含鄱口往远看,鄱阳湖的秋水跟天连在一块儿,偶尔有候鸟擦着水面飞过去,溅起一圈圈水纹,倒像给马上要开始的迁徙,先哼了段小调。山里的老寺庙躲在红黄掺半的树林里,晨钟暮鼓混着秋风扫叶子的声音,让人想起朱熹当年在这儿讲课的日子——那些琢磨“格物致知”的念头,好像还在山间飘着,给这秋景添了点能让人静下心琢磨的意味。
鄱阳湖的秋天,最见得人和自然相处和谐。湖水退去夏天的丰盈,露出一片片滩涂,刚好成了候鸟的栖息之地。每年这时,成千上万只鸟从远方飞来,在这里停歇、觅食,雁群鸣叫,声音划破长空,再混着湖水的浪声、芦苇的沙沙声,凑成了段天然的曲调。这片湖不光滋养着赣鄱大地的生灵,还承载着千年的航运根基。以前,商船从这里出发,装着江西的瓷器、茶叶,顺着长江向远方行进,把赣鄱的特色传到了四面八方。现在,秋阳下的老码头不似以前那么热闹,可凝视它,还能想起当年“船只多如云朵,商贩往来拥挤”的光景,也能感受到江西“吴头楚尾、粤户闽浙庭”这一地理位置的实际分量。
婺源的秋,是水墨画里藏着的烟火气。白墙黑瓦的古村落被秋意染透,村口的老樟树依旧枝繁叶茂,树下的石板路被踩踏多年,光滑洁净,记录着村民的日常与往昔往事。田里的稻谷早已收割完毕,剩下的稻茬在秋风里摇曳,偶尔能看见村民在田间劳作,身影与村落、山水相融,拼成了幅安安静静的田园画卷。这里的秋天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时光缓缓流淌的模样,让人想起一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孕育出了独有的徽派文化,也让婺源成为了江西人文底蕴的鲜活例证。
江西的秋,还藏在那些压弯枝头的好物里。赣南的脐橙挂满枝头,金黄的果实在秋阳下散发着甜香,这不光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江西人用勤劳与智慧培育出的甜蜜果实;从前只是山区的特产,如今销往全国,成为支撑一方百姓生活的支柱产业。景德镇的秋天,窑火依旧旺盛,工匠们在窑房旁忙碌,把秋的踏实与手上的技艺融入瓷器创作——那些精致的瓷器,带着江西的温度与手艺,走向全世界,讲述着千年瓷都的古老故事。
秋风越刮越匀,赣鄱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过去与当下的故事。从庐山的云雾到鄱阳湖的候鸟,从婺源的古村到景德镇的窑火,江西的秋不只是幅好看的自然画卷,更像一本记载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典籍。它不张扬喧闹,却自有力量;不刻意炫耀,却满是实在的底蕴。在这里,秋天早已不只是季节更替那么简单,它成了江西人对这片土地的真切牵挂,也成了外人读懂江西的一扇窗口——凝望这满川秋意,能触摸到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机,也能看见它历经诸多朝代,依旧未变的那份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