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届不衰!这个千年药都有何“青春密码”?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这十四个字,承载的不仅是千年药都的金字招牌,更是穿越时空的品质承诺。从1958年10月首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在樟树启幕,到2025年10月16日迎来第56届盛会,这场跨越67载的行业盛会,见证的不仅是中国中医药产业的传承发展,更是一座城市与一种文化的生生不息。
当许多传统展会因规模萎缩、模式落伍而淡出视野,樟树药交会却以“56届不衰”的蓬勃生命力,持续书写着“千年药都”的青春传奇。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青春密码”?
密码一:老手艺+新科技,让“祖传秘方”跑出“新质生产力”
“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这句百年行话,描绘的是“樟帮”炮制技艺的极致境界:切片薄如蝉翼、火候精准老到、手法千锤百炼,曾是天下药商纷至沓来的核心竞争力。
时代在变,樟树并没有固守作坊式生产的老路,而是将“传承”写入智能化车间。如今在樟树的中药饮片企业,传统炮制班与高校科研团队联手,将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AI学习辨材识药,智能设备保障饮片质量稳定可控;33项“樟帮”炮制技术被列入《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其中13项由企业独立完成申报。“祖传秘方”正迈向标准化、产业化与现代化。
在樟树首家中药配方颗粒企业纳弗堂,传统“樟帮”炮制工艺与现代提取技术深度融合,生产出免煎煮、易携带的中药配方颗粒。目前备案品种达565个,产品已获全部出口资质,首单海外合作即将落地。“我们不是用科技替代传统,而是以科技赋能传统。”一位从业四十年的老药工发出感慨。
青春密码,不是“新”与“旧”的对立,而是“守正”与“创新”的融合。当老手艺遇上新科技,樟树让“祖传秘方”跑出了“新质生产力”,也让“樟帮”二字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密码二:专业会+全民节,使“行业盛会”升级为“城市超级IP”
一场办了56届的专业展会,如何避免成为“行业流水席”?樟树的答案是:打破专业与大众的壁垒,让药交会从行业盛会,升级为全民共享的“城市超级IP”。
如今的樟树药交会,早已不是药商间的“闭门交易”。它是一场融合高端论坛、科技展示、文化体验与健康消费的立体生态:既可聆听政产学研的思想碰撞,也可体验AI中医机器人的智能问诊;既能品尝“樟帮十味药都宴”的地道药膳,也能在群星演唱会上与明星同欢。白天逛展洽谈,夜晚欣赏灯光秀、电音节与无人机表演……药交会不再是行业的“独角戏”,而成为整座城市的“大联欢”。
2025年夏天的“岐黄夜韵 樟帮药香”中医药文化夜市,就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短短两晚吸引近10万人次,消费额突破200万元。夜市设置150多个各具特色的展位,全方位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中医药嘉年华”。老药工展示“白芍飞上天”的精湛刀工,与冰镇小龙虾配天麻的创意药膳同台争艳;中药香囊DIY、艾灸理疗体验,让中医药从“高冷”走向“亲民”。
更令人瞩目的是,今年赣超联赛宜春主场落户樟树,当地顺势推出“球票畅游、畅吃全域”福利,形成“以赛留人、以人促旅、以旅兴消”的良性循环。赛事期间,星级酒店订房率同比上升31%,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长37%。“看球+调理”成为新潮流,体育热度与中医药IP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青春密码,不是“专业”与“大众”的割裂,而是“产业”与“生活”的交融。当一场会与一座城血脉相连,其所释放的能量,远超百亿成交额的数字本身。
密码三:小城池+大格局,从“中国药都”迈向“世界药都”
樟树不大,常住人口不足五十万,但药材种植面积却超过50万亩,人均一亩有余。黄栀子、车前子、吴茱萸、枳壳、樟头红……800多个品种在此生根发芽。
樟树人深知:光有规模不够,更需品质、品牌与全球视野。“道地药材”成为核心战略。依托赣江流域的湿润气候与红壤土质,樟树打造出“清江枳壳”“樟树黄栀子”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立专属质量标准体系,推行“一药一码”溯源管理,确保每一味药材“出身可查、品质可证”。
与此同时,樟树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仁和集团持续扩能,华润江中加大布局,抗艾滋病原料药占全球需求三成以上,CT造影剂原料药占全国七成份额。2024年,全市医药工业营收达352.3亿元,稳居江西省前列。
更值得期待的是,樟树正以“中国药都”之名全面启动振兴工程:建设中医药科创城、打造南方中药材商贸物流中心、争创国家级“樟帮”炮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等。在上一届药交会,正式发布《中医药—栀子》国际标准。作为江西省首个中药材领域的国际标准,标志着樟树在中药材领域的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青春密码,不是“小城”与“大志”的矛盾,而是“本土”与“全球”的双向奔赴。樟树用行动证明:一座小城,亦可拥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担当。
密码四:老传统+新生活,把“千年药香”融入“日常烟火”
在很多人眼中,中医药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苦口良药”的代名词,或是老一辈的信仰。樟树却偏要打破这一刻板印象,不将传统束之高阁,而是让它“活”起来、“潮”起来,走进年轻人的日常。
于是我们看到:中医药文化夜市点亮赣江畔,老药工一声“白芍飞上天”,饮片如雪纷飞,引来喝彩阵阵;冰镇小龙虾配天麻、石斛鲜肉包、鸡内金清汤……这些“轻药味”新式药膳,让养生不再是“难以下咽”的负担,而成为可打卡、可分享的时尚体验;中药香囊DIY、艾灸体验、中医义诊等摊位前人头攒动,年轻人边品尝药膳,边笑问:“我这是阴虚还是气虚?”
“我们要像开药方一样开食谱。”樟树市一家餐饮店的创业者陈辉说。他请老中医为每道菜“配伍”,既保留药效,又将药味控制在10%以内,使中医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一日三餐。这不是简单的“中药餐饮化”,而是更深层的“生活中医化”:让“治未病”的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生活方式。
更进一步,樟树持续探索“中医药+”的多元融合路径。通过将赛事、旅游等现代生活场景与中医药服务相结合,构建“可参与、可体验、可分享”的沉浸式消费生态。体育观众在激烈赛事后体验舒缓理疗,游客在漫步古城时邂逅名医坐诊,节庆活动中融入药膳品鉴与养生互动……传统医药以更轻盈、更亲切的姿态,嵌入现代生活的不同切面。
这背后,是樟树对“传统如何活在当下”的深刻思考:年轻人并非不爱中医,而是需要更轻盈、更贴近生活的打开方式。当中医药融入夜市、嵌入赛事、走进景区,它就不再是“高冷”的专业领域,而成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日常风景。
青春密码,不是让年轻人适应传统,而是让传统主动拥抱年轻一代。它不依赖说教,而凭借体验;不追求复刻,而致力于重构。
青春不老,传奇继续。56届不衰,千年药都之所以“正青春”,不因岁月尚早,而因步履不停。它凭借1800年的药香积淀,酿造新时代的发展动能;通过一场场盛会、一次次变革、一个个品牌,向世界宣告:中国药都,永葆青春。
当第56届樟树药交会拉开帷幕,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场盛会,更是一座城市不断破界重生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