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何以昂立华夏

2025-10-21 09:23 阅读
发哥发微

在江西中部,赣江中游,有一片被称为庐陵的古老土地。这里没有帝都的王者之气,没有沿海的区位优势,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一座令人瞩目的文化高峰

究竟是什么,让这片看似平常的土地,创造了三千进士冠华夏的科举奇迹?是什么,让这里走出的文人志士,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庐陵,我们寻找的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何以生生不息的答案。

01

 一座座书院,撑起文化的脊梁

如果要寻找庐陵文化最坚实的根基,那一定是一座座散布在城乡之间的书院。

从唐代的皇寮书院,到南宋的白鹭洲书院,再到遍布乡野的私塾学馆,近三百所书院在这片土地上星罗棋布。这些书院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思想碰撞、文化传承的重镇。

白鹭洲书院可谓其中的杰出代表。创办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这里曾一次考取47名进士,成为全国瞩目的学术高地。书院的山长、生徒们在这里研读经史,探讨时务,将学问与气节并重,培养出文天祥、刘辰翁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书院的兴盛直接催生了举世罕见的科举奇观。从唐宋至明清,古庐陵考取进士近3000名,状元、榜眼、探花54位,其中状元17位。明代更有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的说法。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曾出现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人文盛况。

尤为难得的是,科举史上的团体冠军现象,成为庐陵独有的奇迹。明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均为吉安府人;永乐二年甲申科,吉安府人更包揽前七名。这种团体双连冠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

这些从书院走出的学子,大多秉持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仁的理念。他们不仅会读书,更懂得将学识转化为经世济民的实践,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政治担当,让庐陵的文脉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02

一股股正气,铸就精神的风骨

如果说书院是庐陵文化的骨架,那么文章节义就是其灵魂。

这种精神,在民族英雄文天祥身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这位从白鹭洲书院走出的状元,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毁家纾难,奋力抗元。兵败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他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从容就义。

其实,文天祥不是孤例。在他之前,庐陵已经涌现出一批忠贞之士。南宋名臣胡铨,因敢于直谏被称为脖子最硬的人,是第一个提出杀秦桧谢天下的硬汉子;杨邦乂抗金殉难,被割舌剖胸仍不改其志,朱元璋感叹天地正气,古今一人

这种文章节义的精神特质,使庐陵文化超越了地域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源泉。它不是一时的血气之勇,而是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价值追求——对道义的坚守,对气节的珍视,对国家的忠诚。

即便在今天,当我们重读《正气歌》,依然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浩然正气。这种精神,正是庐陵文化最动人的力量所在。

03

一次次创新,彰显智慧的锋芒

庐陵文化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充满了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在文学领域,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一扫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开创了宋代文学的崭新局面。他提携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文坛巨匠都曾得到他的赏识与举荐。

在科技领域,庐陵人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宋代泰和人曾安止撰写的《禾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水稻品种志;明代吉水人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是中国最早的分省地图集,开创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新体系;安福人欧阳必进发明的人力耕地机,比西方早数百年。

这种创新精神在吉州窑得到完美体现。吉州窑不固守一格,而是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创造出木叶贴花、剪纸贴花、玳瑁釉等独门绝技。一片普通的树叶,经过工匠的巧手,在窑火中化作永恒的艺术,被誉为陶瓷史上的奇迹

创新不仅体现在文化艺术和科技领域,也体现在商业实践中。江右商帮以庐陵商人为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秉持诚信为本、义利兼顾的经营理念,将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了无江西商人不成市的盛况。

04

一方方水土,滋养文明的沃壤

任何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庐陵文化也不例外。

从地理位置上讲,岭南通道的开掘促进了吉安与南北方的经济文化沟通和交流。唐代张九龄开掘岭南通道,将中原与两广联接起来,使处于偏远一隅的庐陵地区纳入全国南北主要交通线上,大大促进了庐陵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吉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在东晋时期,北方有五胡乱华,唐代中后期北方有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南方相对比较安定,战乱很少。这一时期,南方的经济开始赶上并超过北方。

以吉泰盆地为中心的庐陵,无论农业、手工业都兴旺发达,成为国家的财富之区。北宋时吉州供应国家粮食近40万石,占江西全省的30%,占全国的7%;至南宋,吉州供应粮食增至60万石,仍占江西全省的30%,占全国近10%。因而吉州有金庐陵的美誉。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坚实基础。发达的农业支撑起众多专心读书的士子,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思想的交流,手工业的繁荣则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庐陵文化繁荣的沃土。

05

一代代传承,激活古老的基因

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有多么辉煌的过去,而在于它能否在当代继续传承和发展。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庐陵故地,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白鹭洲书院不仅坚持办学,还常态化举办高规格讲坛,邀请知名专家讲学,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达500多万。同时,通过数字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体验,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庐陵文化魅力。

钓源古村的复活是庐陵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这个始建于唐代的古村,是欧阳修宗亲后裔聚居地,在保护开发中,当地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深入挖掘庐陵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开发非遗体验课程和文创产品。

后河·梦回庐陵景区则通过高科技手段让文化起来。以梦回庐陵为主题,借助多种高科技光影手段,将庐陵文化融入实景演艺,重现千年庐陵的璀璨瞬间,让游客一船载入梦,一河越千年

更重要的是,庐陵文化的精神内核正在新时代焕发生机。那种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转化为今天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那种诚信为本的商业伦理,演变为现代企业的经营准则;那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勇闯新路。

06

发哥发微:江河归海见精神

历史如赣江奔流,淘尽多少一时之盛。然而庐陵这片土地,却让文化的薪火跨越千年依然炽热。它的生命力,不在于创造了多少科举神话,而在于将文化化作了行动,将学问融入了血脉。

与佛罗伦萨等文艺复兴名城相比,庐陵的独特在于它从不自我封闭。从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从《禾谱》的农学智慧到《广舆图》的科学测绘,这里的文化始终与土地共生,与民族同脉。

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今天,庐陵的故事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高地,不在区位优势,而在精神高度;不是政治中心,却能守住价值的底线。这里走出的不是寻章摘句的腐儒,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实干家;留下的不是风花雪月的笔墨,而是铁肩担道义的誓言。

千年庐陵,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种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这力量,始于赣江,汇入华夏,终成不朽它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文化传奇,永远源自最执着的价值坚守。

文章首发于大江号,如需转载或授权,请联系作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