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一直到千年

2025-10-22 09:31 阅读
发哥发微

景德镇的秋天,是带着窑火温度的。

10月18日至22日,2025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1819陶瓷嘉年华)在陶博城盛大启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知名品牌在此云集,境外嘉宾超1000人,国际参与度创下历史新高。整座城市,从展馆到街巷,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呼吸与脉搏这不仅是瓷都的年度仪式,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回响。

一年又一年,景德镇并未沉睡在历史的荣光里,而是以瓷为笔,在时间的卷轴上不断落款。落的,是“传承”;签的,是“创新”;盖的,是“世界”。

一、窑火不熄,桥通世界

瓷,是泥的涅槃,是火的诗篇。

景德镇的窑火,已燃烧了两千年。从五代青瓷的初绽光芒,到宋代“青白如玉”的温润典雅;从元代青花横空出世、远渡重洋,到明清御窑“天下窑器所聚”的鼎盛气象……这座赣东北小城,始终是中国陶瓷文明的心跳所在

而其生命力的核心,在于这窑火从未真正冷却。它从古代的官窑、民窑绵延而至今日的创意工作室与国际展会,形态在变,精神之火却一脉相承。

而今,它以一场年复一年的盛会,续写这份文明的当代篇章

回望2004年,第一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启幕。彼时,它更像是一场行业内的“大集”。人们前来,多是为了看货、谈价、签订单。展会落幕,城市便重归寂静。

但景德镇人深知,他们拥有的,不该只是一个“交易场”,而应是一座“通往世界的桥”。

于是,二十二年磨一剑。从最初重贸易、轻文化”,到如今“文化为魂、产业为体、创新为翼”;从单一的展销平台,发展为“会展+嘉年华+常年展”的立体生态瓷博会完成了从“物理空间”到“精神场域”的跃迁。

2025年,是瓷博会的第22年。它不再只是“景德镇的瓷博会”,而成为“世界的瓷博会”。这背后,是时间的沉淀,更是开放的底气。当年的星星之火,已成今日的璀璨星河。

二、守正创新,城变舞台

瓷博会,早已不只是“展”,而是一场城市与时代的深度对谈。

它如一面明镜,照见景德镇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形式——本届瓷博会以“1+3+6”为总体框架,精心策划系列亮点活动,从单一展会升级为“全城狂欢”;不变的,是内核——对泥土的敬畏、对火焰的虔诚、对“成器”的执着。

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人与城的关系之中。

过去的景德镇,是一座“产业之城”瓷是谋生的依托而今的景德镇,是一座“生活之城”瓷是生命的表达。“1819陶瓷嘉年华”将瓷博会从专业场馆延伸至全城。特色集市联动面积达15.5万平方米,汇聚25家艺术院校、340余家知名企业、130余个品牌窑口及近2000位国内外陶瓷艺人。

越来越多人选择“上镇”不为打工,而为生活。他们租下老厂房,白天拉坯烧窑,晚上办展谈天;他们把咖啡馆开在古窑旁,将民宿做成陶瓷艺术馆。瓷,不再是冰冷的工业品,而成为生活美学的载体。

更值得深思的是,它正在重塑“传统”的定义。

我们常将传统视为“过去完成时”,仿佛必须原封不动地供奉。但在景德镇,传统是“现在进行时”。正如本届全新打造的“何以景德镇”主题展区,从品牌生辉、匠心传承、创新创意、器象万千、开放包容五个维度深度诠释景德镇的独特魅力。传统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被重新激活。

这种“活的传统”,正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越来越多国际艺术家选择驻留景德镇,不为“采风”,而为“共生”。他们带来异域技艺,也学习本地工艺,在碰撞中催生新的美学。一位法国陶艺家感叹:“在这里,我找到了技术与灵魂的平衡。”——这或许正是景德镇最动人的魅力。

三、文明和鸣,生态出海

瓷博会的意义,远不止于“卖瓷器”。它是一场世界陶瓷文明的“大合唱”。

本届瓷博会国际参与度创历史新高。首次邀请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出席,并邀请了15国驻华使节、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主席、国际陶艺学会副主席等35位全球陶瓷领域顶尖专家学者齐聚景德镇,共话陶瓷文明互鉴。

这样的对话,也发生在产业的深处。本届瓷博会秉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理念,所有活动均由商协会及市场主体承办。通过引入近百家头部电商及新媒体,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销。跨国采购对接会与重点产业招商大会将精准对接供需,推动“会展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

更重要的是,景德镇正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标准”“输出生态”。本届瓷博会预计吸引1000余家采购商参与,其中国际采购商200余家。通过系列精准贸易对接和以陶瓷为核心的“1+2+N”产业招商,将有力促进现场交易与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尤为发人深省的是“世界市长对话暨2025景德镇论坛”。来自不同文明的代表分享经验,探讨如何在工业化浪潮中守护手工艺的价值。这种全球视野下的对话,让景德镇不再只是“输出地”,更成为世界陶瓷文明的“思想交汇点”。

四、手作生温,诗意栖居

瓷博会,不声张,却悄然改变了人们对“展会”的认知。

在许多城市,展会往往是经济指标的数字跳动;而在景德镇,它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仪式。“1819陶瓷嘉年华”通过六大主题活动——景德镇大奖、上镇赶集、花车巡游、千馆之城、全城大戏、狂欢之夜,彻底打破展馆界限,营造“全民瓷博、全城狂欢”的浓厚氛围。

每到十月,整座城市便进入“瓷博时间”。它如一阵春风,吹醒沉睡的作坊,也吹动年轻的心。

更重要的是,它让“手工”重新被看见、被尊重。

在这个机器复制的时代,景德镇依然坚守“手作”的价值。瓷博会上,没有“完美无瑕”的工业品,却有“独一无二”的生命感那一道微小的缩釉,是火与泥的对话;那一笔看似随意的勾线,是匠人几十年的肌肉记忆。

这种温度,是工业化无法复制的文明印记。

而景德镇,正以瓷博会为窗,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在追求效率与速度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慢下来,专注一件事,做一辈子;依然可以为美付出代价,为手艺保留尊严。

五、发哥发微:光传千年

千年,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文明的深度。

当我们说景德镇千年不熄的窑火”,说的不只是龙窑中跃动的火焰,更是这座城市对工艺的敬畏、对美的执着、对“成器”的信仰。

一年又一年,瓷博会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看着老匠人渐生白发,也看着年轻人接过泥坯;看着国际品牌纷至沓来,也看着本土品牌走向世界。它不喧哗,却坚定地传递着一个信念:真正的文明,不在速朽的潮流里,而在那些愿意为美、为真、为慢而坚守的人手中。

千年瓷都,不是靠历史活着,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选择活着。

当又一窑瓷器在秋夜开启,火光映照无数双期待的眼睛,那一刻,我们终于懂得:所谓千年,不过是一代人,把火种交给下一代人时,那一瞬间的光亮。

而瓷博会,就是那个交火的时刻。

来吧,我们一起,把下一个千年,也过成瓷的样子——温润、坚韧、通透,历火不裂,历久弥新。

 

文章首发于大江号,如需转载或授权,请联系作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