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聆听《诗经》的吟唱

宋一叶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一缕缕姗姗来迟的秋风,终于驱赶漫长的炎夏;当一抹抹款款迟到的秋阳,终于飘散沁人心脾的丹桂清香,啊,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如约而至。
此刻,我伫立窗前,放眼远望,夕阳衔山,一抹抹绚丽的晚霞涂抹着金灿灿的亮光。我随手从书架上翻开厚重而泛黄的《诗经》,时而轻吟浅唱,时而踱步浮想,仿佛那三千年前的《诗经》正穿过岁月的长廊,夹裹松柏的沧桑和桑麻的清香,把重阳节最朴素且最美好的祝福,飘送到我的心房……

于是,我凝神静气,侧耳聆听,大地之上,高天之下,似乎传来《诗经·豳风·七月》的颂辞:“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秋收已毕,古人以食物为礼,杀羔羊、酿美酒,举起犀牛角做的酒杯,齐声祝颂老人“万寿无疆”!这是血脉里代代流淌的敬老孝亲的感恩,这是儿女们用长年累月劳作的果实奉献老人,礼敬长者!这一份份“速诸父”的深情厚意,不就是重阳节的源头!它好似山野间的乔木,唯有向下深深扎根,向上沐浴雨露阳光,才能枝繁叶茂;唯有敬老孝亲,方能发达兴旺!
继而,我回望岁月深处的古老家园,似乎看到一群群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在搭建遮风挡雨的蜗居。那《诗经·小雅·伐木》里传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诗句,莫非这是古人伐木为屋、筑巢为家的情景?不!这是阖家团圆、围坐树下,“既有肥牡,以速诸父;既有肥羊,以速诸舅”,把肥美的肉、醇厚的酒奉献给父辈尊长;杯盏交错间,是一句句“民之失德,乾餱以愆”的警醒,也是一声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欢畅。

那时,没有高楼大厦,也许,公堂是宽阔、最庄重的地方;那时,没有山珍海味,也许,羔羊米酒是最实惠、最可口的食物。坐在席间的老人,笑看满堂儿孙们垂首敬酒,喜听乡邻话丰收,眼里盈满的喜悦,心里饱含的惬意,比那秋雨更滋润、比那秋阳更敞亮。这份“跻彼公堂”的敬老,早已刻进中国人血脉基因:这份实实在在的孝亲,是晚辈让老人在生命的暮年乐享家族的尊崇、美好幸福的时光……
此时,我拾级登高,放眼远望,仿佛听到了《诗经·大雅·行苇》吟唱:“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路边初生的芦苇,尚且叮嘱牛羊莫要践踏,何况是自己长辈兄弟呢?人们摆上矮几,铺好筵席,让长者安坐,推杯换盏间,“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把对老人长辈的悉心关爱,藏在“授之几”的搀扶里,藏在“洗爵”的体贴中……

于是,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的温柔里,我读到对长辈的感恩;从“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的祈愿里,我读到对老者的祝福;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期盼里,我读到老人乐享晚年的时光。这是刻在一个民族血脉里的温柔,这是一份永远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的美好,就像夕阳虽然总会落下,但在次日的清晨又会照常升起;晚霞尽管总会消散,却在每个黄昏如期而来,照样绽放。这份世代赓续的敬老情怀,永远生生不息,亘古不绝。
三千多年过去,如今,已不再是伐木筑屋、杀羊宴饮的时代。虽然古老的《诗经》里,并没有名正言顺的“老人节”表述,但字里行间却把敬老孝亲的情愫,织进了“黄发台背,寿胥与试”的祝愿里,缝进了“尔之安行,亦不遑舍”的挂牵中,藏进了“孝思维则”的行为里,让千年后的我们,从那些温暖的诗句、美好的祝福里,依然能触摸到那份遥远却亲切的吟唱。

蓦地,当手指与目光在《诗经》里缓缓滑动,当意兴随时空在心海中默默荡漾,我把手上泛黄而古老的《诗经》,一页页慢慢地翻开,又一次次轻轻地合上。远远地,倏忽间,我仿佛聆听到三千多年前《诗经》的美好祝福,一声声,一句句,似乎就在眼前,就在耳畔,就在身旁……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心血来潮,谨以此胡诌的小诗,献给天下所有长者,所有老人:
秋风吹拂丹桂香,
菊花绽放映重阳。
聆听《诗经》敬老情,
喜乐安康福寿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