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秋天不是“感觉”短了,是真的短了
“今年秋天怎么跟没有一样?”“刚脱下短袖,就得翻出羽绒服。”近期,南昌人都发出共同的感慨:今年的秋天,怎么一眨眼就没了? 很多人将此归结为个人感觉,但一系列气象大数据明确指出:这不是错觉,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舒适合宜的“英雄城之秋”,在客观上正在变得更短、来得更晚。
根据1991年至今的气象数据分析,我国多地的秋季正在推迟,其中东部地区尤为明显。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宏观的气候变化趋势在城市层面的具体体现。具体到南昌,对比1991年至2020年这三十年的逐十年平均入秋日期,我们会发现,南昌的秋季平均入秋时间,比过去晚了5至9天。这意味着,那个我们曾经熟悉,从九月下旬就开始悄然泛起凉意的南昌秋天,如今要等到十月过半,甚至更晚,才会真正意义上地拉开帷幕。(数据来源:中国天气)
是的,这不是错觉,南昌的秋天,真的短了。
它短得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快闪”。国庆假期时,我们还穿着短袖,在赣江边吹着带有一丝暑热的风,讨论着去哪里吃一顿热辣的小龙虾。然而,节后的一场雨,气温便断崖式下跌,仿佛一夜之间,城市被强制切换到了初冬模式。那种“早上穿卫衣,中午穿短袖,晚上想穿棉袄”的尴尬过渡期,今年似乎被压缩到了极致。
我们记忆里南昌的秋天,不该是这般行色匆匆的。
它应该是“秋高气爽”的代名词。天空是那种洗练过的、纯粹的“南昌蓝”,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暖洋洋地洒在身上,不燥热,不阴冷,一切都刚刚好。艾溪湖湿地公园的芦苇荡,在秋风中漾开金色的波浪;八一公园的银杏叶,正酝酿着一场盛大的金黄;街头巷尾的桂花,也该铆足了劲,把甜糯的香气送到每一个人的鼻尖。
走在老城区的的街巷里。阿公阿婆们搬出小竹椅,在巷子口晒着太阳,眯着眼聊着家常,空气里弥漫着安逸与平和。这时候,你买一个刚出炉的南昌光饼,或是走进一家小店,点一碗在凉爽天气里显得愈发温暖的瓦罐汤,那份熨帖,便是南昌秋日独有的“人间烟火气”。
然而,现实却是,这些美好的“秋日限定”清单,我们往往还没来得及一一打卡,就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催促着翻篇了。那金黄的银杏叶,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被风雨打落,来不及铺成想象中的金色地毯;那满城的桂花香,也仿佛只是短暂地萦绕了几天,便在冷空气中消散无踪。
南昌的秋天,成了一位脚步匆忙的过客,刚与我们打了个照面,还没来得及好好聊聊,就挥手告别,只留下一地来不及清扫的落叶和我们心中淡淡的失落。
这短暂的秋天,或许也映照着我们这个快节奏时代的生活心态。我们总是在追赶,追赶工作进度,追赶生活目标,总觉得“等有空了再去”。可我们忘了,季节和时间一样,并不会为任何人停留。等我们终于想起要抬头看看秋色时,它却已经走远了。
所以,与其抱怨秋日的短暂,不如学会珍惜它的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恰好有一个晴天,就别犹豫了,立刻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吧。去赣江边走走,看看江水在秋日下的粼粼波光;去你家楼下的公园坐坐,哪怕只是为了感受一下阳光的温度和微风的抚摸。把那些“待办”的秋日计划,变成“即刻执行”的行动。
或许,南昌的秋天并非真的变短了,而是它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教会我们:美好总是转瞬即逝,唯有活在当下,用心感受,才能在有限的时光里,捕捉到那无限的诗意与温柔。
好了,不说了,我要穿上厚毛衣,去赶赴与南昌这场短暂秋天的最后一场约会了。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