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码赣超为什么能:四个逻辑,一种心气

2025-11-04 12:39 阅读
发哥发微

江西的夜空,最近被点亮了。点亮它的不是烟花,不是灯会,而是一场名为赣超的足球赛。

南昌的奥体中心汇聚五万观众,看台上红旗飘扬;赣州球迷深情高唱《十送红军》,歌声通过网络传遍四方;宜春助威团百里远征客场,只为与主队并肩作战;九江方言口号一次次刷屏社交媒体,将乡土认同推向高潮。那一刻,赣超已超越了一场普通草根联赛的意义。它如一束光,照见了人们对公共生活、城市认同与集体记忆的深层渴求

这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红土地上的一次集体心跳。超,这一原本抄作业”的尝试,意外抄出了超预期“踢”出了现象级热潮。人们不禁追问:为什么是赣超赣超为什么能?答案不在绿茵场中央,而在赛场之外。这背后,是四重逻辑的悄然耦合,更是一股“心气”的无声升腾。

一、政治逻辑: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传统公共事务常常陷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单向结构,政策合法性多源于自上而下的授权。而赣超的突破,在于它实现了政治主体性的重构——从“为民做主”走向“由民做主”。

核心在于人民作为治理主体的回归。赣超不设职业俱乐部,以设区市为参赛单位,球员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他们不是资本雇佣的“演员”,而是代表十一座城市的“人民选手”。银行职员、体育老师、个体经营者……穿上球衣,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赛场上的主角。这种身份的转变,本质上是一次公共性的再生产,将普通人重新置于公共生活的中心。

更深一层,是政治认同的在地化建构。比赛不再是抽象的竞技,而是“为家乡而战”的集体行动。上饶球迷包下高铁专列助威,萍乡球迷跨集结观赛……这种“我们vs他们”的情感张力,唤醒了沉睡的地方认同。正如加拿大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所言,现代人渴求“承认的政治”。赣超正是通过一场球赛,让普通人在集体荣誉中,被看见、被承认。

政府的角色也发生根本转变:从“全能主导者”变为“平台搭建者”。省体育局统筹规则,市级组织选拔,公安、交通、文旅协同保障。当球迷反映南昌八一体育场灯光不佳,四天内完成升级;鹰潭两万座椅老旧,二十天全面换新……这种快速响应,不是“施予”,而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性回应

背后,是一种新型政治逻辑的浮现:公共服务的合法性,不再仅仅源自上级授权,更来自于群众的参与和情感的共鸣。赣超不是“政府办给群众看”,而是“群众自己办、自己看、自己爱”。

二、社会逻辑:从“原子化个体”到“社会再联结”

现代社会常被诊断为“原子化”——个体从传统社群中抽离,成为孤独的存在。而赣超的兴起,却呈现出一种反向趋势:分散的个体,正借由一场球赛,重新编织为紧密的社会网络。

起点,是情感动员机制的重构。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动员,赣超的动员是“自下而上、圈层扩散”的。它始于个体的情感共鸣,经由社交媒体裂变传播,迅速形成跨越地域与阶层的“情感共同体”。九江“红色助威团”1600人统一着装、自费包车;赣州“远征军”自制口号、订立观赛公约……这些都不是政府组织的结果,而是民间自组织能力的觉醒。

这一过程,本质上是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转化。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帕特南将社会资本分为“结合型”与“桥接型”。赣超既强化了设区市内部的“结合型资本”如本市球迷的团结更关键的是催生了跨区域的“桥接型资本”如抚州人为萍乡队加油,吉安人为新余队喝彩。这种超越亲缘与地缘的支持,打破了江西长期存在的区域隔阂。

更深远的是,赣超正在重构城乡之间的社会连接。赛事不仅落地中心城市,也深入县域。球迷组织从省城辐射至市县城甚至乡镇,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观赛网络。许多乡镇青年第一次以“球迷”身份参与全省性公共活动,不再只是“外出务工者”或“留守人群”,而是“江西足球生态的一部分”。这种身份转变,正是城乡社会结构再整合的微小而重要的信号。

此外,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成为新的数字公共领域。球迷不再被动观看,而是主动创作:方言解说、战术分析、球员故事、助威vlog……这些“用户生成内容”不仅扩大传播,更赋予普通人话语权,实现从“沉默大多数”到“表达主体”的跨越。

正如西班牙裔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言:“认同是社会运动的真正战场。”赣超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次社会联结的再生产——它让原子化的个体重获归属,让沉默的群体得以表达,让断裂的城乡再次相连。

三、经济逻辑:从“资源消耗”到“场景激活”

传统认知中,体育赛事往往是“烧钱”的公共投入。而赣超证明,一场草根联赛,也能成为经济循环的激活器,关键在于构建高密度的消费场景。

它激活的,是当下最前沿的场景经济。经济学研究指出,消费已从“产品导向”转向“体验导向”。赣超通过“看球+旅游+消费”的闭环,营造出高浓度、强互动的消费场域。一张9.9元的门票,撬动的是餐饮、住宿、交通、文旅的连锁反应。

这背后,是典型的乘数效应。一名球迷前来观赛,带动家庭消费、朋友聚会、跨城出行,边际成本低,边际收益高。鹰潭一场主场赛事,游客增长三成,餐饮营业额翻番,正是乘数效应的生动写照。

更深一层,是资源的创造性重组。原本分散的文旅资源(滕王阁、庐山、龙虎山)、交通资源(高铁、公交)、商业资源(商圈、集市),通过“赣超”这一超级接口,被高效串联。这正是20世纪最受推崇的经济学家之一、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所言的“创造性破坏”——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以新的组织方式激活存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济激活具有低门槛、广覆盖的特点。9.9元的亲民票价让普通家庭轻松参与,球场外的“小吃一条街”为小商贩提供临时摊位,文旅联动让县域景区获得曝光。它不是“资本的盛宴”,而是全民可参与的普惠型经济循环。

四、管理逻辑:从“科层执行”到“敏捷治理”

传统公共事务管理常陷于韦伯式官僚制的窠臼:层级分明、流程固化、反应迟缓。一场普通的球场灯光改造,可能历经预算、招标、审批层层流程,耗时数月。

而赣超所展现的,却是一种敏捷治理的新范式不追求“一次性完美设计”,而是“快速响应、持续迭代、用户导向”。

球迷反映夏夜闷热,管理部门迅速增设免费饮水点;赣州队罗罡圆月弯刀角球直接破门、九江队殷世贤开场43秒闪电进球引爆网络,主办方立即推出“名场面”短视频系列,将“意外”转化为“品牌资产”;观众吐槽观赛动线不畅,现场连夜优化引导标识。这种“问题—响应—优化”的短周期闭环,打破了科层制的“时滞”,实现了治理节奏的提速。

这背后,是公共管理理念的深层转变:从“以政府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它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顾客导向”思维,将球迷视为“服务对象”而非“管理客体”,将赛事体验作为“公共产品”的质量标准。

更进一步,赣超实践了协同治理。政府不包办一切,而是搭建平台,让企业、媒体、球迷组织、文旅单位共同参与。南昌铁路局开行“球迷专列”,景区推出门票优惠,商圈设置球迷集市……多元主体在统一目标下形成合力。

正如美国公共管理学者罗伯特·登哈特所言:“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效率,而是公共价值的实现。”赣超的价值,不仅在于一场球赛的成功,更在于它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响应、强参与的公共事务治理新路径。

四重逻辑,讲的是机制、路径与方法。但真正让赣超“燃”起来的,是一种心气这是一种不服——我们没有球星,没有资本,但我们有热爱、有组织、有行动。这是一种渴望——我们不是“沉默的中部省份”,我们也能做出让人动容的事。这是一种信念——不是为老板踢,不是为金主踢,是为家乡、为父老、为自己踢。

种心气,藏在球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时的泪光里,藏在跨城大巴上挥舞横幅的笑脸上,藏在球场外卖乌鸡的大妈忙碌的身影中。

赣超为什么能?因为四重逻辑搭好了台,更因为这种心气让江西人自己,把戏唱响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