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印机上的墨花
一次回母校参观,在一间校史陈列室里,看到了一架老式油印机,油印机上洇开的墨花清晰可见。瞬间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在乡村中学用油印机印试卷的青葱岁月。
油印机是一种制造简单、使用方便的印刷机器。一支铁笔、一块钢板、一张蜡纸、一台油墨机就是印刷各种试卷资料的全部家当。当年老师们就是用那油印机印的飘着淡淡油墨清香的试卷,陪伴无数莘莘学子度过了青少年时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村小上学,学校考试都是老师写在墨板上,我们学生自己用纸抄,而后做完就交上去。后来上了中学,才见着了用油印机印好的试卷,我们只知道在卷子上答题,并不知道这试卷是怎么来的。我们也没见过老师印试卷(老师怕试题泄密)。那时,我们只是在电影里看到地下党用油印机印传单,以至于偶然在老师办公室看到了油印机,就想起了电影上的镜头,感觉高大上,甚至肃然起敬。
上初二时,语文老师发现班上有个同学字写得好,就叫到办公室教他刻蜡纸,让他空闲时刻点复习题,他有时带到教室刻,我们便围在他身边,看他用钢板刻蜡纸,听着那“沙、沙”的声音,羡慕极了。
师专毕业后,我来到了一所乡村中学当老师,正式与钢板、蜡纸打交道了。
那时,每个学校都有一台油印机,有一间油印室,每个年级组有一块钢板,教导处还有专用的钢板。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复习试题都是用油印机印。期中期末考试学校统一印,平时单元测试和总复习题都是每位老师自己刻。所以,练习掌握刻钢板也是老师的基本功,刚出来时,我们只有跟着老教师学习。
记得教导处有个张老师,任教导干事,他的字写的好,钢板也刻得好,还会刻方块字,印出来清清楚楚,我们几个年轻人就拜他为师向他学习。他告诉我们刻蜡纸也是技术活,不能急躁。在刻写过程中,人要精力集中,凝神聚力,不能有丝毫杂念,更不能粗心大意。手指用力要均匀,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轻了印不清楚,重了要划破蜡纸,蜡纸破了,印时会漏油墨,又得重刻一张。印刷也不轻松,印刷时,把刻好的蜡纸安在油印机的纱网下,左右上下比对平整,然后把裁好的一叠大白纸(一般为八开)整齐放在纱网下面的平板上,一个人左手按住纱网,右手推动蘸了油墨的滚筒,另一个人翻白纸,按一下,推一次,印一张,二人互相配合。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也慢慢学会了刻蜡纸和印刷试卷了,但要印好也不是一帆风顺。
最难忘的是我教初二时,为了应对接下来的期末考试,教同一年级的主任让我把书上的重点词语、句型、段落、语法、修辞整理出来刻印试卷给学生练习。说实话,那个时候,要老师出一张试卷真不容易——资料少。学校也没有什么杂志、书籍,更不说现在的电脑网络,连照明的电都没有,偌大的学校,只有星星点点的煤油灯。记得那夜刻好蜡纸后,我穿过黑夜的走廊来到油印室,点亮煤油灯,小心翼翼地把蜡纸贴到纱网下面,用涂了油漆的滚筒在纱网上,从前往后轻轻地推,推得是那么地谨慎。可等我拿起一张一看,却发现蜡纸贴反了,加上油墨涂多了些,整上纸墨黑墨黑的,还把我的衣服也弄脏了。我一下子懵了,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空荡荡的油印室里,无助地望着窗外,窗外一片漆黑,像一张黑色的网向我扑来,想到又要重新刻写,我眼泪都涌上来了......
第二天,我振奋精神重刻了一张蜡纸,并叫了一个学生协助我,帮我翻纸。为了让他翻起来手容易粘纸,我教他,每翻一张,就把右手食指放到嘴唇边沾点口水,结果不小心,将油墨弄到了嘴上、脸上,成了个大花脸。而后他又在油印机上一抹,油印机上也到处是墨痕,就像一朵漂亮的墨梅......印完后,虽然两手脏兮兮的,但看到新印出的一张一张清亮的试卷,心里仍是特别的高兴,有点喜形于色。
那个时候,我们凭着一股闯劲,一股敬业精神,为了学生的学业,为学校的教学质量,一次一次地刻蜡纸、一次一次地印试卷。有时是男老师推滚筒,女老师翻卷纸,也有时老师印,学生翻。就这样,我们用这种传统的方法,一滚筒一滚筒地推,既推出了优秀的教学质量,也推出了不少的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还有不少的年轻教师,在这合作印卷纸的过程推出了爱情的火花......
岁月更替,往事成烟。随着电脑文印科技的普遍应用,油印机也彻底“失业”了,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远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但在那科技落后的年代,刻写油印仍是功不可没。
在我记忆的深处,铁笔刻下了那经年岁月的时光,油墨印下了那青葱美丽的色彩。如今,当我伏在案前用电脑键盘堆码文字时,那铁笔在钢板上发出的“沙沙”声仿佛在耳际响起;当我打开复印机看到复印出来的文稿时,那油墨馨香的味道似乎又飘然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