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飞行大会,将如何改写中国天空
当苏-35S重型战斗机以不足百米的间距超音速掠过瑶湖上空,引擎的轰鸣声如雷贯耳,尾迹仿佛要撕裂长空,十万观众届时将仰头屏息——那一刻,人们会真正明白:天空,不只是用来仰望的,更是用来改写的。
刚刚结束的2025年南昌飞行大会,不仅仅是一场“看飞机”的盛会,更可能成为中国航空格局演进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试图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在中国的航空版图上,中部,不应再是空白;在世界的航空视野里,南昌,期待被重新定义。
一、你得有机场:没有跑道,再猛的鹰也飞不起来
许多人或许认为,办飞行大会,找一片开阔空地即可。但现实往往是:没有机场,再宏大的蓝图,也难以起飞。
南昌瑶湖机场,这片曾诞生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土地,在七十余年后的今天,已成为中部地区少数具备国际航展保障能力的专业航空机场之一。它并非临时搭建的“秀场”,而是中国航空工业体系中的一个“战略支点”。
这里,3600米长的主跑道足以保障C919、运-20等国产大飞机的起降;这里,智能化的指挥塔台和成熟的试飞保障体系,将支撑起高密度、高难度的飞行表演;这里,更是中国商飞C919、ARJ21等机型重要的制造与试飞基地,许多关键环节在此完成。
没有这个坚实的支点,海外顶尖飞行表演队的到来将缺乏保障,国产大飞机的静态展示或飞行演示将失去依托,各类“南昌造”飞行器的编队表演也难以实现。
机场,不仅是物理基础设施,更是信心的底座——它旨在向外界表明:南昌,已做好准备。
二、你要有飞机:没有“南昌造”,再热闹也是别人的天空
或许会有人问:珠海有歼-20,成都歼-10,南昌有什么?
答案是:南昌有初教-6,有L15,有C919的关键部件,更有从1954年延续至今、融入血脉的航空制造基因。
2025年的天空,成为了“南昌造”的一次集中检阅:初教-6,这款洪都制造的“传奇”,以其可靠耐用享誉全球,出口至众多国家;L15“猎鹰”,作为先进的高级教练机,其优异的性能已使其成为多国空军的选择;C919,虽然整机并非全部在南昌完成,但其重要的机身段在此制造和对接,贡献了可观的价值;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低空经济的新赛道,江西本土企业正在积极布局。
这一切的背后,是南昌航空城多年的积淀。上百家航空产业链企业在此集聚,从设计研发到制造总装,从材料到服务,一条日益清晰的航空产业链正在中部地区生长成形。
没有“南昌造”的支撑,再精彩的飞行表演,也容易沦为“过眼云烟”。而南昌的目标,正是要从“看客”转变为格局的参与者。
三、还要有人看:十万双眼睛,十万颗向往蓝天的心
飞行大会倘若无人问津,飞机飞得再高,其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
而从过往的经验和民众日益高涨的航空热情来看,南昌继续吸引超十万人次的观众。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航空魅力,有青少年在模拟器上体验飞行的乐趣,有航空爱好者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位老航空人,带着孙辈,指着静展的初教-6,讲述自己与蓝天相伴的岁月。那一刻,活动的意义将得以升华:没有观众共鸣的飞行,只是技术展示;引发共鸣的飞行,才是梦想的接力和文化的传承。
数以万计的现场观众,以及更多通过屏幕关注的人,他们的好奇与热情,才是航空事业发展的社会根基。
这份人气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南昌飞行大会正努力转型为集科技展示、产业合作、科普教育、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航空科普教育、专业论坛、人才对接等活动的加入,都在不断拉近公众与航空的距离。
四、更要有人干:让飞行大会,飞出一条产业路
“持之以恒”,不仅是一种办会态度,更是一份对产业长期发展的承诺。
从2019年首届到刚刚结束的2025年大会,南昌飞行大会的目标,显然是超越“热闹三天”的节庆模式,力图打造一个持续赋能中部航空产业的“聚集平台”。
每一届大会,都可能是一次“精准的招商推介”。在2025年大会期间,有一批低空经济、航空制造等领域的项目集中签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南昌航空城。产学研合作的深化,也将为未来储备更多专业人才。
这背后,考验的是政府与市场协同的智慧。政府的角色,在于构建生态、搭建平台、做好服务,而非大包大揽,真正让企业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边界感,正是培育健康产业生态的关键。
正如浙江一些地区,并非某种产品的原产地,却能通过汇聚资源、创新模式,成就了享誉全国的专业市场。
江西,同样可以凭借其在航空领域的深厚积淀,将飞行大会这张“名片”,持续擦亮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引擎”。
五、发哥发微:南昌,期待改写中国天空
当苏-35S的轰鸣划破瑶湖的宁静,当初教-6的编队载着记忆掠过赣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飞机的起落,更是一座城市与蓝天的对话。
这背后,是一段绵延七十年的航空血脉。从初教-6到C919,不变的是洪都血脉里的航空基因;从“制造部件”到“定义格局”,升级的是中部航空的产业雄心。
浙江人以“无中生有”展现智慧,南昌人正以“有中创优”书写答卷。我们有机场、有飞机、有人看、更有人干。这一切汇聚成一个坚定的宣言:在中国的航空版图上,北有长春,南有珠海,中部,必须有南昌。
这不仅是地理的填补,更是产业格局的重塑。未来,当人们谈论中国航空制造,当低空经济全面展开,南昌必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那时,人们会记得这片天空曾被一次次划破,记得每一次起飞都是对未来的承诺。南昌,正准备着改写中国天空。而这片天空的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