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织就赣鄱新画卷
江河安澜,福佑赣鄱。
“十四五”期间,江西水利投资预计突破3000亿元,规模达“十三五”时期的2.6倍,创下历史新高。江西作为全国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正以空前力度推进现代水网建设。从长江干流崩岸应急治理提前完工,到166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从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1%,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97平方公里。数字背后,是江西作为全国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的战略视野,是赣鄱儿女治水兴水的磅礴力量。

01
战略引领,绘就水网宏图
江西,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省内河网密布,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汇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形成覆盖全省97% 面积的鄱阳湖水系。
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如何化为发展优势?
面对新时代的考卷,江西以“一一五二”建“纲”、“五带多灌”织“目”、“百库多点”固“结”的清晰战略,勾勒出现代水网的筋骨。
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江西成立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连续两年高规格召开全省水网建设推进会。
省水利厅组建工作专班,强化与13个部门的协调合作,破解用地、环评等关键难题,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骨干工程,全面开花。目前,省级水网57项骨干工程已开工42项,开工率达74%。
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初步发挥效益,乐平水利枢纽提前完成节点任务,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提前完工。一系列关键工程的快速推进,筑牢了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安全屏障”。

02
安澜长江,筑牢水安全屏障
水网建设,安全为先。江西坚持建管并重,在筑牢工程基础的同时,全面推进病险水库动态清零。
启动1134座水库安全鉴定、开展94座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全省万亩圩堤、万座重点山塘除险加固任务。
在吉安市安福县瓜畲乡,土茶园山塘的蜕变成为江西水网建设的生动缩影。这座曾经的省级重点山塘,设施老化、隐患频现,经过2022年的系统性整治,如今焕然一新。
安全、生态与效益同步提升,成为润泽田园、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泓碧水。
大型灌区“十四五”现代化改造基本完成,实施小型引调水6处,城乡供水一体化深入推进,水网体系集约高效水平不断提升。
从“头痛医头”到系统治理,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推进,江西水网正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03
智慧赋能,水网提质增效
数字孪生,智慧调控。江西以创新为驱动,推动水网建设向智能化转型。
在智慧水网领域,江西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打造“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体系。
数字孪生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建设“十大样板”名单。其“四预”功能在2024年鄱阳湖超历史洪水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
从过去“人工测验”到如今的“数字孪生”,江西水利实现了巨大跨越。
南昌市建成覆盖广泛的“南昌市智慧水利”平台,接入中小型水库71座、重点河道堤防实时水位14个、城区防洪电排站14个,全面构建全市防洪减灾预警体系。
科技赋能,让水网运行更加精准高效。
04
绿水青山,生态水网新篇章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同步深耕生态水网建设,以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探索涉水资源收益、生态收益反哺水网发展路径。
在抚州市宜黄县,宜水的蜕变见证了生态水网的力量。这条曾经的普通河流,如今已成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的“样板河”。
当地水利部门通过生态护坡、污水治理与产业融合,不仅让宜水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更富了百姓的口袋。宜水沿线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年产值已突破1.2亿元。
江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97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6.5%。126条已建成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态活力。
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
05
水润民生,打通“最后一公里”
农村饮水安全,关乎亿万农民福祉。江西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全力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在新余市江口水库移民村,新建的加压泵站与改造后的供水管网,让9200名村民彻底告别“旱季断水”历史,饮用水质从Ⅲ类提升至Ⅱ类。
这样的改变,在江西多地悄然发生。
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1%,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80.2%的农村人口。数字背后,是千万农民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历史性转变。
面对部分边远山区仍存在的“水源不稳定、管网老化”等问题,江西毫不回避。
省水利厅牵头编制《江西省农村饮水安全薄弱环节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配套制定操作手册,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细化整治提升的实施指南、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
一项项务实举措,让更多农村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
一滴水,映照时代阳光;一张网,编织千秋福祉。
江西水网建设正以磅礴气势,重塑着赣鄱大地的山河肌理,描绘着一幅城水相依、人水和谐、江海奔流的壮美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