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谈谈宣传干部要有“代表作”

2025-11-07 11:15 阅读
大姚有点老

10月5日,浙江宣传《宣传干部要有“代表作”》看后感触很深,文章以文艺界的“代表作”概念切入宣传思想领域,立意够新,直切要害,令人深思。“你的代表作是什么”,也问进了我们心里。

笔下千言,身后一事,总得留下点什么。这“代表作”,不是评奖台上的勋章,不是晋升履历的注脚,它是我们职业生命的印记,是向时代、向人民交出的答卷。它是一篇文章,一个项目,一次创新,一件为民解决的实事......但凡凝结了心血,承载了价值,闪耀过光芒,就是我们的“代表作”。

人无魂不立,业无魂不远。宣传干部的灵魂,很大程度上,就附丽于他的代表作。

想想看,《岳阳楼记》让范仲淹的忧乐情怀穿越千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让一种精神至今温暖中国。这些,都是他们最硬的“名片”。我们或许难望其项背,但道理相通。一篇深度调研,若能推动政策微调,惠及一方百姓;一项文化策划,若能唤醒乡土记忆,凝聚故土深情;一次精准阐释,若能廓清迷雾,点亮人心……这,就是我们的“金字招牌”。

没有代表作,如同战士没有缴获,农夫没有收成。日子久了,容易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潭,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而忙。代表作,它逼着我们沉下心来,拒绝浮光掠影,追求深度思考。它是对业务的死磕,对细节的打磨。这个过程,痛苦却也酣畅。它让我们在众声喧哗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在万千岗位中,确认自己的价值。

都知道代表作好,何以难产?

难在“守”。 这是个快时代。信息爆炸,热点频换,追求“10万+”易,坚守“价值内核”难。写一篇有生命力的文章,需要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磨砺,时间的发酵。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哪来“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底气?守,是守住初心,守住书桌,守住那盏为思想点亮的孤灯。

难在“专”。 宣传干部,往往是“千条线下一根针”。会议要开,材料要写,活动要办,突发要处。忙,是常态。在陀螺般的旋转中,如何保持思维的专注、思想的独立?唯有学会“钻空子”,利用时间的边角料,持续充电;练就“闹中取静”的本事,于繁琐中捕捉灵感,在缝隙里扎根生长。

难在“匠”。 AI来了,模板多了,似乎动动手指,就能“生产”出像样的文案。但,真正的创作,无法“一键生成”。它需要“脚力”丈量大地,需要“眼力”洞察秋毫,需要“脑力”深思熟虑,最终才能化为“笔力”的精准表达。保持匠心,就是抵抗“捷径”的诱惑,甘愿为核实一个数据多方奔走,为打磨一个标题反复推敲。这“笨功夫”,正是代表作的魂。

难在“勇”。 “枪打出头鸟”、“干得好不如混得好”……杂音一直有。追求代表作,有时意味着要冒尖,要承担更多压力和目光。能否在风言风语中保持清醒,在患得患失间坚守所爱?这需要一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一份“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

那么,如何觅得自己的“代表作”?

首在积累,厚积薄发。 别幻想一蹴而就,别迷信灵光一闪。代表作的种子,藏在读过的每一本书里,藏在调研的每一个脚印里,藏在对业务每一次的钻探里。从写通一篇小信息,到写好一篇大报告;从办好一次小活动,到策划一场大宣传。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击穿一点,深挖一井,活水自来。

贵在站位,小中见大。 不是谁都能参与宏大的叙事,但谁都可以立足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胸怀“国之大者”,着眼“民之关切”。你起草的一份便民服务指南,让群众少跑腿;你挖掘的一个身边好人故事,温暖了一座城;你推动解决的一个基层难题,提升了治理效能......这,就是了不起的代表作。于方寸间,舞出精彩;于平凡处,创造不凡。

重在务实,淡看浮名。 追求代表作,绝非鼓励沽名钓誉。名利心太重,笔端就会轻浮,脚步就会虚飘。真正的代表作,诞生于对事业的赤诚,对人民的深情。它要求我们,既要“笔下有乾坤”,涵养深厚的学养;更要“脚下有泥土”,葆有浓郁的烟火气。沉下去,才能浮上来;扎得深,才能开得艳。摒弃花拳绣腿,力求每一字、每一事,都带着温度,接着地气,充满力量。

成在突破,不囿陈规。 宣传工作最忌“老套路”。代表作的底色,必然是创新。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尝试新的表达,敢于触碰新的领域。在理论上,力求讲出新意;在舆论上,力求引导有力;在文化上,力求激活传统;在文明培育上,力求成风化人。让每一次出发,都带着探索的锐气。

当然,我们也必须坦然承认,并非所有努力都能结出惊艳的果实,并非所有耕耘都能被世人看见。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未能打造出一件广为传颂的“代表作”。

但那又如何?

那些为厘清一个概念挑灯夜战的夜晚,那些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奔走乡间的足迹,那些反复修改直至定稿的执着,那些为民解忧后获得的真心笑容……这一切,早已在无声处,铸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精神丰碑。

它们是我们职业生命的年轮,是奋斗过的证明,是奉献者的独白。它们或许寂寂无闻,却在我们心中重若千钧。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刻、更无悔的“代表作”?

所以,每一位宣传干部,都应当有此追求:提笔能写,遇事能谋,干事能成。以思考为犁,以汗水为泉,在自己的土地上,精心栽培,盼那代表作破土而出,迎风生长。

但问耕耘,静待花开。即便花未盛开,那一路的深耕与坚守,本身已是风景,已是答案。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笔罢有云,与之共勉。

笔底风云幻,
心间岁月镌。
虽无惊世作,
耕梦亦安然。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