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江西,为何流行“补嘴空”?
立冬之日,江西的天空常悬着一轮“迷惑性”十足的暖阳。午后街头,短袖尚未退场,冰饮仍居畅销榜。但老表们心知肚明:“立冬不冷,后面有鬼。”
冷空气已在南下途中,无需预告,或许就是一夜北风一场雨,次日清晨,那标志性的湿冷便直接“贴脸开大”。江西的冬天,从不温吞试探,它擅长速战速决,一击入冬。
因此,江西人从不坐等严寒降临。立冬,不是气温的提示,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节气指令——火笼出柜,腊肠上架,瓦罐汤的炉火燃得更旺。一种心照不宣的“冬防模式”全面启动:“莫等冻着才添衣,莫等饿着才想起补。”
于是,当北方在饺子的热气中欢度立冬,岭南仍在享受暖阳,江西人早已悄然行动,用一场声势浩大的“补嘴空”,提前迎战那即将渗入骨髓的湿冷季节。
一、冷不靠温度,靠“湿度”偷袭
江西的冬天,不屑于用零下温度制造恐慌,只凭“湿冷魔法”精准打击。
体感温度或许不低,但静坐片刻,便觉膝盖酸冷;行走一段,衣衫如覆湿纸。这冷,是从鄱阳湖的浩渺烟波里沁出的,是从赣江的缭绕晨雾中漫出的,它钻门缝、爬脚底、贴脊背,无孔不入。然而江西人自有对策,他们祭出过冬三件套:火笼在手,炭火微红;瓦罐在灶,热汤翻滚;辣菜上桌,一口冒汗。
莲花血鸭辣得人酣畅淋漓,萍乡烟熏肉香得人欲罢不能,一碗热辣米粉下肚,额头沁汗,寒气顿消。你若说冷,江西人会笑着告诉你:“辣,才是最好的暖宝宝。”
二、当北方农闲了,江西还在“抢丰收”!
立冬,在北方是“万物收藏”的休止符。但在赣南,它却是田野奏响的丰收“金色乐章”。
安远的脐橙林里,金果压枝,农人们穿梭其间,采摘、分拣、装箱,快递车辆川流不息。新余的马蹄清甜脆爽,抚州的粉藕洁白如玉,九江的茶饼香气四溢……江西的冬天,并非农事的终点,而是将秋日的丰收画卷,从容地再延展一章。
这片土地从不“猫冬”,它用持续的劳作,将季节的馈赠悉数纳入怀中。谁说冬天注定寂静?在江西,冬天是大地最后的慷慨,是农人最踏实、最饱满的收尾。
三、“补冬”不靠饺子,靠的是“补嘴空”!
“立冬补冬,补嘴空。”这句古老谚语在江西,不是一句空谈,而是融入生活的行动哲学。
但江西人“补”的,绝非一盘饺子那么简单,而是一桌诚意满满的“硬菜”:南昌人慢炖一锅羊肉烧酒,肉烂酒香,暖流直达四肢百骸;景德镇人用泥土包裹整鸡,埋入炭火,煨出原汁原味的鲜香;而遍布街巷的瓦罐汤,更是“慢火煨人间”的极致体现,凌晨时分,汤馆已火光微亮,一罐鸡汤、一盅药膳,只为唤醒一个被温暖包裹的清晨。
这补益,不仅是滋养身体,更是对辛勤一年的自己,道一声朴素的慰藉:“辛苦了,该好好犒劳了。”
四、冬景不萧瑟,是静谧中的大美
你若以为冬天的江西一片萧索,那便是大错特错。
立冬之后,庐山开始勾勒雾凇,冰晶包裹松枝,幻化出琼楼玉宇的仙境;婺源的徽派村落,白墙黛瓦间薄霜轻覆,与倔强的红枫、缭绕的晨雾,共绘一幅水墨长卷;鄱阳湖则迎来盛大的候鸟派对,白鹤翩跹,天鹅高歌,江豚偶而跃出水面,为静谧的湖面添上最灵动的笔触。
江西的冬天,从不寡淡。它正以最静默的方式,上演着最波澜壮阔的风景。
五、非遗在冬日“活”了,传统不是老古董
立冬时节的江西,古老的传统从未沉睡,它们在烟火日常里焕发新生。
大余的“南安板鸭”,晾晒场上万鸭列阵,在冬日阳光下泛着油润金光,这道省级非遗,是赣南人年货清单上不可或缺的硬核美味;信丰的“谢冬节”,客家人祭祖祈福,放河灯、唱采茶戏,感恩大地的馈赠,古老的仪式在今日依然饱含深情。
这些,并非博物馆中冰冷的展品,而是深深嵌入江西人冬日生活的温暖肌理。传统,在这里不是被供奉的“老古董”,而是被认真“过”着的生活本身。
六、发哥发微:一种不一样的冬季哲学
当北方的饺子宴热闹非凡,江西人正安静地灌着香肠、守着瓦罐、采摘脐橙、晾晒板鸭、小酌冬酒……他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立冬过成了一个有声有色、有温有度、有劳有获、有承有传的佳节。
江西的冬天,不靠极端天气博取关注。它凭借沸腾的人间烟火、土地的慷慨馈赠与文化的深厚根脉,书写着独属于自己的冬季叙事。
它之所以不一样,正因为它从不刻意模仿谁。它只忠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以及那句最朴实无华的赣地心声:“天冷了,莫挨冻,赶紧补一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