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应用“大扫除”,亦是“紧日子”必修课
近日,据媒体报道,如今不少地方都在关停低效冗余的政务应用。截至2025年9月,广东全省关停低效冗余政务应用52个、政务小程序32个;浙江湖州共关停低效应用135个,合并转移功能相近应用61个;江苏泰州也已关停或下架政务App14个、政务小程序30个。

这场正在全国多地掀起的政务应用“大扫除”,清的是数字时代的“冗余库存”,扫的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这不仅是优化服务的必要之举,更是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生动体现,是精打细算、讲求实效的务实担当。
“过紧日子”,并非口号,而要见于行动。它要求我们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把每一份力都用在关键处。那些“建而不用”的APP,那些“多头重复”的小程序,看似不起眼,实则都是巨大的成本黑洞。开发要投入,动辄数十万;运营要经费,年年需拨款;维护要人力,部门背重担。这些真金白银,若白白耗费在无人问津的数字空壳上,与“紧日子”的要求背道而驰。关停它们,就是直接拧紧“资金阀”,堵住“浪费点”。
这场“大扫除”,算的是经济账,更是民心账。过去,为追求“数字化”政绩,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你搞一个APP,我建一个小程序,看似百花齐放,实则劳民伤财。群众手机不堪重负,办事依旧四处找入口;基层干部疲于维护,精力耗在填报数据。这种“数字形象工程”,透支的是政府财力,消耗的是群众信任。如今,主动“做减法”,勇于“挤水分”,展现的是一种务实作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真正对人民负责,对财政负责。
“紧日子”要过得精细,过得聪明。关停合并,绝非简单一刀切。它考验的是精准识别、科学决策的能力。哪些是真冗余?哪些可合并?哪些需提升?这要求我们必须下足调研功夫,倾听群众呼声。如同整理房间,留下真正有用、好用的,舍弃无用、多余的,让数字空间井然有序,让群众操作简捷明快。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集约和高效。
政务数字化,初心是为民、便民、惠民的“好日子”,而非徒增负担、浪费公帑的“阔日子”。这场“大扫除”,正是一次及时的回归。它告诉我们,“过紧日子”不仅体现在压缩“三公”经费、节电节水这些看得见的地方,更要贯穿于像数字化建设这样的隐性环节。精打细算,颗粒归仓。
卸下不必要的数字包袱,才能轻装上阵,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有限的财政资源,创造出无限的为民价值。这堂“紧日子”下的数字政务必修课,考出的是担当,是智慧,更是一心为民的赤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