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习箫记·梅花三弄(随笔),不必拘泥于考据的真实

习箫记·梅花三弄
□闻君
许久未练琴曲,今夜重拾洞箫,习的是那首《梅花三弄》。
此曲结构精妙,以“三弄”见长——同一段清越旋律,在琴弦间辗转三回,层层铺陈:初弄描其形,疏影横斜;再弄写其神,暗香浮动;三弄摄其魂,风骨凛然。
然曲中梅花意象,实非本来面目。深夜翻检《世说新语·任诞第四十九》,见原文这般记载(见截图):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方知王徽之与桓伊那场江畔相遇,桓伊所奏不过“三调”而已。这三段即兴笛曲,如江风过耳,不着痕迹。没有曲名,不涉梅花,只是两位名士间一场心有灵犀的邂逅。
而今人熟知的《梅花三弄》,实是明代朱权在《神奇秘谱》中的匠心独运。他将这则轶事与古曲相融,因曲中清冷孤绝的意境暗合梅韵,遂以“梅花”冠名,以“三弄”立骨。
从王徽之与桓伊江上无名的“三调”,到后世琴箫有骨的“三弄”,这场跨越千年的美丽误会,反倒让那场魏晋风度在丝竹声中得以永生。
今夜洞箫声咽,我吹的虽是后世附会之曲,心中浮现的,却是桓伊为王徽之吹奏的那三段无所依傍、纯任心性的笛音。艺术的传承,或许正在于此:后人不必拘泥于考据的真实,而能在创造性的附会中,与王徽之、桓伊那场不交一言却心神相通的千古雅事欣然相逢。
注释:
1. 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出身琅琊王氏,以其率性放达、卓尔不群的名士风度著称。《晋书》载其“性卓荦不羁”,雪夜访戴(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典故即出自其生平。
2. 桓伊(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公元4世纪下半叶),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东晋名将、音乐家。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淝水之战名将,官至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尤精笛艺。《晋书》称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3. 《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撰的笔记小说,主要记载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名士的言行与轶事。王徽之与桓伊的这段故事记载于其《任诞》篇第四十九条。
4. 《神奇秘谱》,明初朱权(宁王)编纂的古琴谱集,成书于明洪熙乙巳年(1425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集。全书共三卷,保存了《广陵散》、《梅花三弄》等大量前代琴曲珍贵谱本,并附有题解,对研究古琴音乐史具有极高价值。
5. 三弄,古琴音乐结构术语。指同一主题旋律在古琴的上准(高音区)、中准(中音区)、下准(低音区)三个不同音位区域重复演奏三次,通过音色、音高的变化形成对比,实现音乐的铺陈与发展,是琴曲中创作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