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水道的形成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2025-11-10 15:30 阅读
岁月留痕

黄金水道的形成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江西古代气象初探之七)

  江西省气象局   邓晓明

  赣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它纵贯江西全省,被视为江西的“母亲河”,江西省的简称“赣”便源于此河。河流全长约766公里,是江西最长、支流最多、流量最大的江河。流域面积约8.35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51%。赣江自南向北流经赣州、吉安、宜春、南昌、九江等重要城市,最终注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赣江自古以来就是连接江西南北、甚至是贯通中国南北的“黄金水道”,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交通动脉。

   一、黄金水道的由来

  江西 “黄金水道”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跨越千年、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并非在某个特定年份“形成”,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功能、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演变和强化。
   (一)萌芽与奠基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1. 背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 关键事件:大运河的开通(隋朝)。虽然大运河不直接经过江西,但它将中国的政治中心(北方)与经济中心(南方)连接起来,刺激了整个南方水运网络的发展。
   3. 发展:江西境内的赣江—鄱阳湖水系作为连接南北的天然通道,其战略地位开始凸显。货物和人员经长江,入鄱阳湖,再溯赣江而上。
   (二)关键枢纽期(唐宋时期)
   1. 背景: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2. 关键事件
  (1)梅关古道的开凿与修缮(唐·张九龄)。这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大庾岭上的梅关古道被开辟为一条相对平坦易行的驿道,使得赣江—大庾岭—珠江水陆联运路线成为连接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最主要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广州是当时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而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尤其是丝绸、瓷器(包括著名的景德镇瓷器),绝大部分都通过江西的这条“黄金水道”南下广州出口。
   (3)形成。至此,一条完整的 “京广水道” 雏形诞生:北京(经大运河)→ 杭州 → 苏州 → 长江 → 鄱阳湖 → 赣江 → 大庾岭(陆路)→ 北江 → 广州 → 海外。江西成为了全国性的交通大动脉和经济走廊,“黄金水道”的地位至此真正确立。
   (三) 鼎盛与制度化期(明清时期)
   1. 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江右商帮(赣商)崛起。
   2. 发展。这条水道变得更加繁忙,江西的九江、南昌、赣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枢纽和漕粮、税赋转运中心。
 (1)朝廷在此设立大量关卡和漕运管理机构,水道运营高度制度化。
  (2)来自江西本地(如瓷器、茶叶、木材、夏布)和周边省份的巨量商品在此集散流转。
  (3)地位:这是江西“黄金水道”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它不仅是交通线,更是帝国的经济命脉之一,直接带动了江西全省的繁荣,成就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四)衰落与转型期(清末至20世纪末)
    1. 原因:
    (1)鸦片战争与五口通商,上海、厦门等东部港口的开放,分流了广州的贸易量。
   (2)京广铁路(20世纪初) 和后续浙赣铁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物流格局。速度和效率更高的铁路运输取代了内河水运成为主干。
  (3)现代公路网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水运的衰落。
   2. 结果:江西的交通枢纽地位一落千丈,“黄金水道”虽然仍在运行,但其全国性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大不如前。
  (五)复兴与现代再形成期(21世纪以来)
   1. 背景: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本更低、运量更大的内河水运重新受到重视。
   2. 推动力:
   (1)长江“黄金水道”战略:国家大力推动长江航运发展,作为长江重要支流的江西水系也迎来机遇。
 (2)高等级航道建设。江西境内持续推进赣江、信江的航道渠化工程,建设船闸,使千吨级船舶能常年通行。
  (3)“一带一路”倡议。这条古老的内陆水运通道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4)现代定义:今天的江西“黄金水道”,指的是以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为核心,沟通鄱阳湖、连接长江,现代化、标准化的内河航运体系。
   二、“黄金水道”的形成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纵观黄金水道的兴衰历史,与气候有着极其密切的、决定性的关系。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气候塑造了其水文基础,而气候的挑战也反过来影响着水道的运营。我们可以从“赋能”与“挑战”两个辩证的方面来理解这种关系。
 (一)气候的“赋能”:塑造黄金水道的自然基础
   江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为水道的形成提供了三大核心自然要素:充沛的水量、庞大的流域和优良的冰情。
    1. 充沛的降水——水道的“源泉”
  (1)年降水量大。江西年均降水量在1300-1900毫米之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丰沛的降水为河流提供了稳定且大量的水源补给。
 (2)降水季节与补给方式。降水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补给河流:
   梅雨:每年春夏之交(4-6月)的准静止锋带来持续性、大范围的降雨,这是河流水位上涨、形成汛期的关键,直接决定了航道的基本水深和年度水量的主体。
   台风雨:夏秋季的台风虽会带来灾害,但对江西是利大于弊,其带来的暴雨能再次显著抬升江河水位,对维持主航道水深有积极作用。
   小结:没有丰沛的降水,江西的河流就会像北方许多河流一样,面临季节性断航的困境。气候保证了江西水道“有米下锅”。
   2. 庞大的流域与集水面积——水道的“骨架”
 (1)降水需要被汇集起来才能形成有航运价值的大江大河。江西的独特盆地地形与降水相结合,共同塑造了赣江流域这一核心载体。
  (2)整个江西的降水,通过无数溪流,汇入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这五大河流,最终全部注入鄱阳湖,再经湖口流入长江。
  (3)这个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向心状水系,就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将全江西的降水汇集到一起,形成了通江达海的航运网络骨架。而这个骨架的血肉,正是气候所赐予的雨水。
   3. 温暖的气候——水道的“保障”
  (1)无冰期:江西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9℃之间,河流终年不冻。这与北方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漫长的封冻期形成鲜明对比。
  (2)意义:无冰期意味着江西的“黄金水道”可以全年通航,保证了航运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极大地提升了其经济价值。这是气候赋予的又一巨大优势。
   (二)气候的“挑战”:影响航道运营的双面剑
   尽管气候为水道奠定了基础,但其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也给航运带来了显著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水位的剧烈季节性变化上。
   1. 洪涝:水位过高之患
 (1)时间:通常的每年4~7月,及台风降水期;
 (2)成因:梅雨季节期、台风降雨期的集中降水。
 (3)影响:
  航运风险:江水汹涌,流速过快,对船舶航行安全构成威胁,可能导致停航。
   基础设施破坏:高水位会淹没码头,冲击航道设施。
    2. 枯水:水位过低之困
  (1)时间:主要发生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和 秋季(偶尔)。
 (2)成因:雨季结束后,降水锐减,河流进入枯水期,依靠地下水及湖泊蓄水补给。
 (3)影响(这是当前江西航道最核心的挑战):
   航道水深不足:这是黄金水道的“卡脖子”问题。大型船舶(如5000吨级以上)吃水深,在枯水期难以通过关键浅区,如赣江下游、鄱阳湖入江水道等,严重制约了航运效率和经济价值。
   “千年古镇”变草洲:著名的鄱阳湖枯水期湖面急剧萎缩,露出广袤的草洲,船舶航行路线受限,需要依赖疏浚后的主航道。

   三、初探总结:辩证的关系

   江西“黄金水道”的形成与天气气候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既是为江西“黄金水道”供血的“母亲”,也是其运营中必须时刻应对的“严父”。
 (一)决定性基础:是丰沛的降水塑造了江西发达的水系和足够的水量;是温暖的气候保障了其全年通航的能力。没有这些气候条件,就谈不上“黄金水道”。
 (二)核心挑战:同样是季风气候的降水不均,导致了显著的枯水期问题,成为限制其航运能力进一步发挥的最大自然障碍。
 (三)人类的应对:正因为认识到这种气候与水文的关系,从古至今的治理者(如唐朝江西观察使兼洪州刺史韦丹)才会大力兴修水利。现代则通过建设峡江水利枢纽、万安水电站等工程进行蓄丰补枯,并通过常年疏浚航道来对抗自然条件的波动,努力将“气候赋能”最大化,将“气候挑战”最小化。
   因此,理解江西的“黄金水道”,就必须理解其背后那双“看不见的手”——天气与气候。它既是慷慨的赐予者,也是无情的考验官。

二O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江西气象史》编辑部

作者简介,
邓晓明,1956年出生,江西省气象局退休干部,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气象志》主编,气象诗社常务副社长,江西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手机与微信同号:13607065937),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南莲路20号一单元102室。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