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的“智慧火花”点亮“产业星河”

2025-11-10 18:36 阅读
陆开清

在创新浪潮奔涌的今天,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就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富矿”。实验室里,论文、专利、技术报告如繁星闪烁,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但这些闪耀的“智慧星光”,如何能汇成照亮现实、驱动发展的“产业星河”,结出实实在在的“产业硕果”?这不仅是人才工作的价值闭环,更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一跃。要实现这一跃,需要搭建一座坚实而通畅的“转化之桥”。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实验室与生产线“深情相拥”。现实中常看到这样的窘境:一边是高校院所里“待字闺中”的尖端技术,另一边是企业“望眼欲穿”却找不到“对症良药”。这种“研”与“产”的错位,成了成果转化的首道难关。破解之道,就是要让人才“走出来”,也让需求“走进去”。要鼓励更多科学家变身“科技副总”“产业顾问”,走进车间厂房,聆听机器轰鸣背后的真实需求;也要邀请更多企业家走进实验室,担任“创新合伙人”,在研发源头就注入市场的“基因”。就像一位大厨,不能只在后厨研究菜谱,更要到前厅听听食客点评,甚至去菜市场看看时令鲜蔬。只有当智慧的“火花”遇上产业的“干柴”,创新的火焰才能燃得旺、燃得久。

打造“创新苗圃”,陪“样品”走过“成长烦恼期”。从实验室到市场,技术创新要跨越一段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危险地带。实验室里成功的“样品”,可能扛不住规模化生产的考验;论文里完美的数据,可能在现实条件下“水土不服”。跨越这道鸿沟,关键要靠中试孵化。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苗圃”——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让科技人才带着“创意幼苗”,在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试炼成长,解决工艺、成本、稳定性等“成长烦恼”。这就像给技术“宝宝”一个温暖的“保温箱”,耐心守护,直到它能独立迎接市场的“风雨”。政府的投入、社会的融资、专业的服务在这里汇聚,共同将稚嫩的“样品”锤炼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改革“评价指挥棒”,让科学家也愿做“产业明星”。人才往哪里走,精力往哪里投,评价“指挥棒”说了算。如果评价科技人才还是只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不看技术成果的产业贡献,“重研轻产”的局面就难以改变。因此,要大胆改革评价体系,为那些勇于投身成果转化的“实干家”撑腰叫好。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解决产业难题等指标在评价中的分量,让成功转化技术的科学家,既能赢得学术荣誉,也能获得市场回报。当人才的“名利场”从书斋转向市场,当“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成为新时尚,智慧的源泉才会竞相涌向产业主战场。

让“研究成果”变身“产业硕果”,是一场系统工程,更是一次深刻变革。这要求人才工作者不仅是政策执行者,更要成为创新的“经纪人”、转化的“催化剂”。通过搭建信息桥、培育创新土、树立市场尺,我们定能让科技人才的“智慧火花”汇入波澜壮阔的“产业星河”,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陆开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