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变得更有气质了
曾经,江西是地图上一个容易被低估的坐标。但“十四五”的五年,于无声处听惊雷,赣鄱大地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气质”革命。当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片红土地,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叹:江西,变得更有气质了!
这变化,不是零敲碎打的修饰,而是从发展肌理到精神气象的整体重塑;不是按部就班的行进,而是于百舸争流中奋楫争先的精彩跃迁。
读懂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答案就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藏在车间实验室的轰鸣中,藏在每一个市场主体与赣鄱儿女的获得感间。正是这万千具体而微的“刻度”,共同丈量出江西发展的“厚度”、“高度”与“温度”。
经济能级之变,动力澎湃
经济的刻度,是衡量区域发展的最硬核标尺。
“十四五”期间,江西以一种“加速跑”的姿态,在发展的坐标轴上划出了一道昂扬的上扬线: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门槛,标志着江西稳稳站上了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新平台,正向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奋力迈进。
这不仅是数字的递增,更是发展能级的质变。
产业的脊梁在此挺起。江西精准落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勾勒出新兴工业大省的清晰轮廓。一套“组合拳”式的集群培育政策,催生出1个万亿级、14个千亿级产业雁阵齐飞。3个“国字号”先进制造业集群(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长三角大飞机)鼎立,1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位居全国前列,9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竞赛中脱颖而出。118个省级产业集群构成繁星满天,其中5个千亿集群、16个五百亿集群,较“十三五”末显著增加,产业生态枝繁叶茂。
市场的活力在此迸发。民间投资,这艘经济航行的“主力舰”,占全省投资比重长期稳定在55%左右。2025年上半年,其6.3%的增速,不仅跑赢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更在全国大盘中高出6.9个百分点,这是信心最直接的体现。世界500强博世集团等龙头企业携重金而来,投下的是对江西未来的“信任票”。民营企业百强入围门槛飙升至43.1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映照出“赣企”群体的茁壮成长。
从“链主”企业扬帆领航,到84家省级链主、1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16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72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江西在新材料、VR、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赛道上力争“上游”,共同构成了赣鄱大地经济最强劲的动力源。经济的“厚度”,正是在这“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蓬勃生态中,被一寸寸夯实。
创新动能之变,引擎轰鸣
如果说经济总量定义了发展的当下,那么创新则决定了未来能抵达的高度。
“十四五”的江西,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完成了一场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域“领跑”的精彩逆袭。
创新平台的能级前所未有。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中字头”大院大所破土而出,实现了江西战略科技力量“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太行实验室江西创新中心、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南昌实验室、赣南实验室……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加速成形。在赣两院院士增至10名,人才“金字塔”的塔尖愈发璀璨。
创新成果的涌现令人振奋。全球最薄的“手撕钢”展现极致工艺,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扬帆深蓝,我国首款新型抗流感1.1类化学创新药护佑健康,N型TOPCon光伏技术在全球赛道领跑……一批“江西研”、“江西造”的重大成果,让创新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创新生态的优化更为关键。江西打破了产学研的“玻璃墙”,构建起多元协同的创新格局。“百博百企”“进园入企”让300余位博士教授深入车间,9个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落地生金,3家国家级“小巨人”在此培育。高校学科设置紧密对接“1269”行动计划,超八成博士点、近六成硕士点与重点产业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了“学科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着产业转”。
如今,江西对人才的“引力”显著增强。“想回江西发展”成为越来越多青年才俊的共鸣。
青年科技人才已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担纲主角,占比从52%跃升至84%;“赣鄱英才计划”近半数为青年;1.6万余名高层次人才、270余家“人才飞地”汇聚成势。创新动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发展势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88亿元,是“十三五”末的11.1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5件,增长2.7倍。
从“科创突围”到“产业跃迁”,江西正以创新之“楫”,激荡起迈向“创新型省份”的滔滔江河。
民生福祉之变,暖意融融
发展的最终落点,是人民。民生的“温度”,是检验一切工作的终极标尺。
江西的民生之变,始于“指尖”,达于“心间”。江西聚焦15个“一件事”,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办理时间、环节、材料、跑动次数大幅压减。个人创业“一件事”从76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实现了从“来回跑”到“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的跨越,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执政理念从“管理”到“服务”的深刻转变。
这份温暖,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保障与投入上。五年间,553亿元低保、特困资金如阳光雨露,兜牢了基本民生的底线。城市和农村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实现19年连涨,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比例提升至78.06%,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从美丽宜居村庄的全域覆盖,到城市“15分钟生活圈”的便捷舒适;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江西的民生答卷,正从满足“有没有”的1.0版本,全面升级到追求“好不好”的2.0版本。
民生的“置顶”思维,体现在江西善治的细微处。从省领导带头接访下访常态化,到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民解忧,江西在发展经济、谋划创新的宏大叙事中,从未忘记“柴米油盐”的灶头小事和“就业收入”的民生大事。把群众的“心头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来办,一点一滴解决“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生活于此的每一个人,真切触摸到了发展的暖意。
于大河奔涌中奋楫扬帆
“十四五”的辉煌成就,已为江西标定了崭新的历史方位。这五年的沉淀、厚积与“破冰”,如同一场深刻的能量积蓄,让江西拥有了面向未来更充足的底气和更坚定的信心。
站在“十五五”的门槛前,赣鄱大地生机勃发,气象万千。前路虽非坦途,但方向已然明确,动力空前充沛。今天的江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备“赶超”的实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跨越”的荣光。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4500多万赣鄱儿女无比坚信,一个经济有“厚度”、创新有“高度”、民生有“温度”的江西,必将在新时代的江河里继续奔涌向前。
以奋斗为舟,以实干为桨,江西的航船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明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加厚重的江西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