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字号”为何魅力无穷?
当前,一股源自乡土的文化力量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强势崛起,重构着国人的文化视野。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办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其中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超过2200场;“村字号”文体活动类型多达24种。
从重庆涪陵“村舞”选拔赛舞出乡土风情、贵州“村BA”以热血激情火遍全网,到延安佛道坪村民俗展演赓续红色基因、湖南保靖村厨村艺大晒尽显烟火温情,这些扎根乡土的文化活动早已跳出乡村一隅,借助数字传播矩阵辐射全国,成为引发全民共鸣的文化热点。
这绝非昙花一现的偶然景观,而是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鲜活注脚,更是新时代乡土文化自信的集中彰显。以江西为例,在吉安永丰县,孩子们在社区托管班跟着老手艺人扎风筝;在遂川客家围屋旁,新闻导师指导村民用直播让当地农产品畅销全国;在南昌西湖区,手风琴课吸引三代人同堂传唱……无数农民用脚步和热情,书写着精神世界的丰盈。这些火遍全网的“村字号”活动之所以能持续圈粉,核心在于其扎根生活的真实底色与鲜明的农民主体性。
“没想到老祖宗传下来的农活动作,也能变成这么好看的舞蹈!”这句朴实的赞叹,道破了“村字号”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本质。江西创新实施的“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从宣讲、新闻、文艺、非遗四大领域遴选400名省级优秀人才,以精准化服务破解基层文化困境。在这种机制下,农民不再是文化活动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主角”。
“村字号”的影响力从未止步于文体层面,更以强大的赋能效应激活了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无论是四川雅安“村跑”赛事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飙升至80%;还是浙江安吉以乡村文体活动为纽带,培育出300多家乡村咖啡馆,撬动富民产业1.21亿元;抑或江西吉水县,“清水龙虾节”在新闻导师的策划下,融合解缙故事、杨万里诗词等地域文化元素,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千万元。一个个生动地实践,诠释了“‘村字号’不仅解决了‘如何富起来’的问题,更回答了‘富起来之后如何活得更有价值’。”
文体活动搭建起乡村与外界连接的桥梁,让特色农产品、民俗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聚人气”与“活经济”的双向奔赴。江西“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通过“省级统筹资源、县级承接落地、群众共享成果”的贯通体系,聚焦宣讲、新闻、文艺、非遗四大领域,整合需求对接、进度跟踪、效果评估等功能,让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截至8月底,该平台已发起621场主题活动,精准触达群众超2.7万人次。在婺源,非遗导师讲解歙砚制作技艺,新闻导师支招新媒体传播,文艺导师策划“非遗研学”活动,这种“团队作战”模式打破了领域壁垒,协同推动歙砚产业升级。这种创新机制让文化服务真正贴合基层需求,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还要看到,让“村字号”从“一时火”沉淀为“长久红”,仍需直面发展中的多重挑战,在实践中探索可持续路径。一方面,青少年参与度不足是当前突出问题,多数群众体育活动以中年群体为主。中国篮球名宿巩晓彬就曾建议设置多年龄梯度赛事,为青少年搭建展示舞台。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匮乏同样制约发展。办“村戏”需懂戏曲的编导,组织体育比赛须具备裁判知识的人员。浙江等地推进的“非遗工坊”培育计划、“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策划人”专题培训,正是针对性地破解之道。此外,江西省“专题培训”“结对帮带”“实战演练”等实践表明,培育“带不走的文化队伍”至关重要,只有“造血式”的培养模式,才能为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村字号”的热潮早已席卷城乡,不仅改写了乡村的夜间图景,更在数字化赋能下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破壁。原本局限于一方水土的乡土文化,突破地理边界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在江西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通过打造“莲花血鸭”赣菜非遗品牌,挖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茶灯舞》,让非遗为农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安远县双芫乡立足“长征小镇、锦绣双芫”定位,打造红色文化村庄,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形成双向互补、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还应看到,“村字号”的繁荣,不仅是文体活动的兴起,更是乡村文化自信的觉醒,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守望。当城市与乡村的文化交流更趋密切,当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深度融合,乡村必将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可以预见,这场始于乡土的文体热潮,终将推动城乡文化双向奔赴、相互成就。随着文化赋能效应的持续释放,乡村必将焕发出更加持久耀眼的光芒,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