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元陶瓷绘画的语言体系:符号、材质与文化的三重架构
文/晓晨

吕元的陶瓷绘画语言体系,是通过“符号解构-材质共生-文化转译”的三重逻辑构建的,形成了兼具非遗基因与当代辨识度的独特表达:
一、核心媒介:“&”符号的语言化重构
吕元将“&”符号从文本标点彻底转化为视觉语言的核心载体:
1.形态解构:剥离符号的表意功能,拆解为“曲线、缠绕、连接”的视觉单元,以写意笔触转化为连绵的线条肌理;
2.语言功能:符号既是画面的构图骨架(串联传统纹样、山水元素),也是观念载体(隐喻“传统与当代的连接”),最终成为其作品的视觉标识——观众通过这些缠绕的曲线,可直接识别出吕元的创作。

二、材质语言:陶瓷特性的极致活化
以新彩瓷画为基底,让材质本身成为语言的一部分:
1.釉色肌理:利用新彩釉料的浓淡、流动性,让“&”符号线条呈现出晕染(青蓝款)、厚重(艳红款)的质感差异,呼应传统水墨的“墨分五色”,同时借瓷胎的温润特质,中和当代符号的尖锐感;
2.工艺适配:结合堆釉、刻划、喷绘等技法,让符号线条在瓷胎上呈现“立体凸起”“露胎肌理”等效果,使材质特性与符号形态深度绑定,而非单纯的“符号画在瓷上”。
三、文化语言:非遗的当代转译逻辑
这套语言始终锚定新彩瓷画的非遗属性,完成传统到当代的转译:
1.传统元素的符号化:将缠枝纹、青花釉色等非遗元素,融入“&”符号的线条逻辑中(如青蓝款的曲线暗合传统青花的幽蓝意境);
2.当代观念的材质化:以艳红款的浓烈色彩、无界缠绕的线条,传递“多元共生”的当代审美,让非遗技艺从“装饰工艺”升级为“观念表达媒介”。

这套语言体系的核心,是“以符号为骨、以材质为肤、以文化为魂”——让“&”符号成为串联传统与当代的纽带,让陶瓷材质成为承载观念的载体,最终形成“一眼可辨、兼具深度”的专属艺术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