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史名人——张潜:北宋湿法炼铜“鼻祖”

2022-08-09 18:27 阅读
快图快语


    张潜(1025—1105),北宋湿法炼铜家,字明叔,今新营乡吴园人。

    潜为布衣,博通方技,谙胆水(即硫酸铜溶液)浸铁炼铜技术。胆永浸铜,即利用硫酸铜溶液浸铁,使其产生化学反应,将铜析出,其法堪称我国冶金和化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张潜根据前人和自己的长期实践经验,探明德兴兴利场的32泉、138沟盛产胆水,可浸铁取铜,并总结出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胆水浸铜工艺,于绍圣年间(1094—1098)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命其子张甲献给朝廷。朝廷因“用费少而收功博”, 下其法于诸路。自此,信州(今江西上饶)铅山场、韶州(今广东韶关)岑水场、 潭州(今湖南长沙)永兴场和德兴兴利场等矿场,均全面推行其湿法炼铜技术,获得很大效益。北宋时,全国胆铜产量每年100多万斤,  占当时铜总产量近二成。 南宋绍兴年间,全国胆铜产量增至占铜总产量的八成多。

    元至正十二年(1352),张潜的后裔张理又献《浸铜要略》给朝廷。张理对此法达到“讲之精,虑之熟”的程序。当朝宰相因有益于经费,复置兴利场,并奏“命理为场官,使之董其事。”明人危素著《<浸铜要略序>序》誉张氏为炼铜世家,现《浸铜要略》原书佚,尚存危素《<浸铜要略>序》可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