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挚心、无我心推进文脉接续——品滕王阁楚调唐音歌吟会有感

2023-06-12 06:58 阅读
颖冰观自在

以真挚心、无我心推进文脉接续

——品滕王阁楚调唐音歌吟会有感

文/童颖冰

 

(巍峨的滕王阁)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来的瑰宝,其传达出来的神韵美,意境美,在歌吟、阅读的过程中,均可以在人们的脑海中呈现出美妙的空间。6月10日,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在已经建成了1370年的南昌市滕王阁,一场以声音构筑出古典诗歌意境美的盛会在此举行。

​这声音不是丝竹管弦之声,而是吟诵者发自自我身心和与诗歌意境相融汇流露出来的高低起伏、高亢低回、婉转缠绵的歌吟声。

这是源于2500年前的“楚调唐音”。

 

(参加滕王阁楚调唐音歌吟会嘉宾及演员合影)

“楚调唐音歌吟”,以楚地音乐和方言结合唐人规范的歌吟方式进行吟咏,相传至今日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古雅优美旋律,其节奏的轻重缓急则由歌吟者自由控制。较之其他歌吟流派,楚调“唐音”歌吟明显具有旋律性强、音乐色彩浓的特点风格。

“楚调唐音歌吟”于2010年被正式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代代表性传人是宗九奇先生。

年已八旬的宗九奇先生是史学家、古建筑学家、诗人和书法家,神态举止展现出传统文人的仙风道骨。他一直致力于“楚调唐音”的推广,培养了一批批传人。新余市诵读学会主席,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传人,江西省慈善总会弘传古诗词公益课堂发起人、总指导黄谦先生便是他的弟子之一。黄谦先生从大学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古诗歌吟诵的公益传播,不仅在小学推广诗歌的楚调唐音的歌吟,还组织新余市老年大学的退休干部职工学习感受楚调唐音的魅力。

对一首诗歌的理解,千人千面,吟诵出来的音调表现力各不相同,取决于吟诵者对诗文内涵的理解程度和声音神情合一的把握度,通过声音之美送出画面,唱出意境,传达心境。

歌吟会上,上饶市鄱阳镇中心学校“雨之声诵读社”孩子们诵读了《诗经•周南•麟之趾》。孩子们稚稚童音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听众眼间仿佛出现“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完成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过了叠章的反覆唱叹,展现出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上饶市鄱阳镇中心学校学生歌吟《麟之趾》)

当新余市老年大学国学吟诵班20余位退休干部集体吟诵《惊蛰春分歌》时,老年朋友们发自肺腑的情韵之声令人感动。他们年龄最高的有81岁,平均年龄65岁,尽管年事已高,他们通过吟诵声情并茂地传达出“春天万物复苏,勤于劳作”的真挚情感,歌咏春天到来的神态仿佛老树发新芽。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楚调唐音的吟诵成为文人们传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将诗词韵以最真切的歌吟形式表现出来。

人声最美,是人自我的情之声,爱之声,心灵之声!余秋雨先生在《中华文脉》一文中说:在中华文脉的主脉上发现了自我,那就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宗九奇先生应该是一名“得脉之人”。

歌吟会后,我向江西著名学者陈政老师讨教如何把握人品德修养的尺度。他认为一个简单的尺度,就是做事的发心是悦己还是悦人。如果悦的人越多,那么价值越高。

(黄谦先生在主持歌吟会)

黄谦先生一直以公益之心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奔走、呼吁、践行。滕王阁楚调唐音歌吟会,圆满成功。他想了三年,努力了三年,坚持在中小学、老年大学推广楚调唐音,并调动大学八个国家的留学生共同吟唱楚调唐音。有心人天不负,他得偿所愿。这是他作为弟子向宗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这也是他为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交出的答卷,天地昭心,有泪盈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