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今品·秋之吟】(十四)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文/宋一叶 图/网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作者名片】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19岁游学长安,22岁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后登博学宏词科;24岁被授九品太子校书,官至监察御史等职。后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屡遭贬谪,享年71岁。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此诗是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所作。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虽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却依旧傲然向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远品格。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只见万里晴空之上,一只白鹤穿云破雾翱翔蓝天,便引发我的诗兴冲向九天云霄。
悲秋,似乎成了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因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总把秋景涂抹成萧瑟悲凉的色彩,笔下常常表现的是秋的凄清、秋的肃杀,慨叹的是寂寞或衰颓的情调。
而刘禹锡这首《秋词》,却另辟蹊径、不同凡响,一反旧时文人“悲秋”的常态,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热情赞美了“秋日胜春朝”的美丽风光,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积极向上之歌。
首句即以议论起笔,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次句用“我言”直抒胸臆,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有力否定那种自古以来的悲秋论调。
三句选择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描绘秋天“一鹤排云”的别致景观,展现出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一个“排”字,不仅蕴涵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四句紧承上句,直抒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诗言志”。诗人借横空直上的白鹤,以奔放的热情,由秋气写到人的志气,数笔勾勒出一幅开阔明丽而富有特征的秋景图,抒发了昂扬奋发的斗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是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名句品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只见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穿云破雾翱翔蓝天,便引发我的诗兴冲向高天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