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今品·秋之吟】(二十四)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2023-10-06 15:43 阅读
宋一叶

文/宋一叶    图/网络




山明水净夜来香,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刘禹锡《秋词》(其二)


【作者名片】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字梦得,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19岁游学长安,22岁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后登博学宏词科;24岁被授九品太子校书,官至监察御史等职。后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屡遭贬谪,享年71岁。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这首《秋词》(其二)与《秋词·其一)都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两首,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其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很多树的叶子已经由绿转为浅黄色,但也有深红色的,在浅黄色中显得格外耀眼;登上高楼,放眼望去,那清秋入骨的景色,才不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倘若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刘禹锡两首《秋词》,虽然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第一首是赞秋气,而这第二首是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赞秋气,以表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山色明朗,流水清澈,经霜的红、黄树叶斑驳陆离,秋光胜似春光。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全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诗中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令人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所以,尽管唐朝已经和我们相隔遥远,因了这样的诗句,才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厚重绵长。


【名句品读】“山明水净夜来香,数树深红出浅黄”: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很多树的叶子已经由绿转为浅黄色,但也有深红色的,在浅黄色中显得格外耀眼。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
    每日读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