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户苗寨的风

2024-02-05 20:48 阅读
熊盛文摄影作品

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是贵州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这里居住着1400多户苗族家庭,有6000多常住人口。

我去过三次千户苗寨,第一次是2013年的3月。俗话说,三月的风,六月的雨,九月的风景。那次只住了一晚,也是刚刚学摄影,在老师的指导下拍下了这张夜景,对千户苗寨有了一种留恋的感情。去的第二天正好下雨,也许因为领略了三月的风雨,开始窥见一个地方的风情。

第二次是2017的7月,已经错过下雨的季节。同样也只住了一晚,在旅店的房间里拍下了这张照片。机位与第一次正好相反,拍到了另一个角度的千户苗寨。

第三次是今年11月,树叶刚开始变黄变红,算不上苗寨最好的风景。现在国内的旅游点都流行“想你的风又吹到某处”的广告语,对于到千户苗寨采风三次,听过风,见过雨,风景也多多少少算是欣赏过的我,可以自信地说,对千户苗寨的风应该能够解读一下。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于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沿着一个山谷,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民族、唯一世界性少数民族的苗族第五次大迁徒的主要集结地。

生活在这里的苗族村民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在半山建造了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起伏变化,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的则不盖顶层。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早晨的阳光穿过山岚,让一栋栋吊脚楼变成若隐若现的剪影。那每一根木樑都像一曲苗歌,每一块木板都像一个故事,每一片瓦砾都像一抹风景,高高翘起的屋角挂着苗族先人的无数回忆。

千户苗寨的谷底有一条终年不断流的山溪,叫做白水河。清澈见底的河水、将千户苗寨一分为二。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

“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千户苗寨也因白水河而更加美丽。它犹如少女腰间的彩带,让这一条宽不过20来米的山溪,成为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最青睐的地方。

白水河上有七座风雨桥,从东南向西北顺次排开,囊括了千户苗寨最繁华的街市。

风雨桥不仅是白水河上的风景,是往来两岸的通道,也是游客休歇好地方。

夜色降临,多彩的灯光把风雨桥装扮的格外漂亮。加上村民家家灯火通明,夜色中的千户苗寨犹如灯的海洋。这种浪漫的诗情画意,让人不由想起苗族人的“游方”,它实际上就是汉族男女青年恋爱时的“约会”,风雨桥也是苗族青年游方的首选地。

白水河也是游客拍照的首选地,能坐在风雨桥边的石坝桥上,与临河建筑和水中的倒影同框,算是不枉来千户苗寨一趟。

让自己靓丽的倒影映在夕阳映红的白水河上,成就了多少姑娘的梦境。

千户苗寨有两个大门,西门和北门。西门处于海拔较高处,离寨子远一些,但这里酒店和餐馆较多,吃住条件相对较好。西门还有一条缆车,缆车站的外观就像一顶硕大的苗族姑娘的银帽,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银帽。

北门海拔不到千米,离寨子较近。从北门进去一般住村寨的民宿,游玩起来比较方便。多数到千户苗寨的游客都会选择从北门进寨,有电瓶车送到预订的民宿。

寨子里有几条双车道的沥青公路,供村民自有汽车和景区的电瓶车使用。虽然路面平坦,但路基高低起伏,与村寨的地形基本一致。

除了几条公路,村寨其它的路基本为台阶,拾级而上有几分吃力,但比公路来回的距离短很多。

虽然不敢说“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但在村寨的台阶路上行走,出身汗总是少不了的。

村寨旁边就是村民耕种的梯田,远远望去,直至山顶。虽然由于季节已过,看不到唐人诗中“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的景象,但可以想象村民耕种时的辛劳。

山脚下的田园又是另一番景象,有点像写下“滚滚长江东流水”的杨慎的田园诗,“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长居城市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换一换口味。

高田多、平田少的千户苗寨,种植的作物苞米居多,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晒了不少苞米,虽比不上婺源晒秋的场景,但也别有一番韵味。

千户苗寨有两条街。一条新街、一条老街。新街是商业步行街,靠近白水河,相对宽敞一些。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出售琳琅满目的苗族特色商品。

这是新街的购物广场,一边是商店,一边是河岸。

老街靠近山边,路相对窄一些,民居一栋接着一栋,有一种古朴的味道。

在千户苗寨游客远比当地人多,看到一位苗族村民从老街路过,也许会让你眼前一亮。

夜晚的街道更有味道,个个商店灯火通明,三三两两的游客来来往往,让你在热闹中感受到一份恬静。

几百米长的两条街道,自然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商店,店主少数是当地村民,更多的是外来商户。

民以食为天,商铺经营的业务以饮食为主,当然多数是苗族风情的餐饮。

早点店开门特别早,因为多数游客是二日游,头天下午游览半天,晚上看看演出,逛逛夜市,第二天吃过早餐就会离开。

对于这里的餐饮店来说,晚餐生意最跑火,不仅满座,而且经常需要翻台。

千户苗寨水果店也不少,不仅有本地水果,也有很多外来的水果。

水果店也是早早开门,为的是不错过下山的游客。

专卖甘蔗的店似乎也不少。

当然还有卖各种饮料的,经营者都以当地人为主。

千户苗寨的游客,时时刻刻面对着一种诱惑,要不要试穿一下苗族服饰,拍下自己由汉转苗的形象。旅拍成为千户苗寨餐饮店之外,最多的一种门店。

与旅拍相配合的,还有租衣、化妆,代拍等等,吸纳了不少人就业,也满足了游客不同的需求。

甚至连照片后期制作的服务都不缺少,确实带动了不少行业。

此外,苗族特色商品也是街市中的一大卖点。

各种各样的苗族手工品不仅老街、新街上有,连山上的小门店也有。这也算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吧。

还有一些流动的摊点,售卖各种各样的旅游商品。

提篮小卖的也不少,有的卖儿童喜欢的小手工品,

有的卖自制的小食品,当然全是苗家风味。

这些当地的老人,营销手段还挺现代化,无需现金交易,用手机扫码即可。

这位老人已经年逾八旬,眼不花,耳不聋,专做苗家绣花鞋出售,一天下来能做上几双。

屠夫肯定是当地人,每天走家串户为村民杀猪,遇到节日还忙不过来。

苗族人对疾病分类和命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临证处方用药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苗药成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到处寻访的特殊商品。

免费试用成为她们共同的推销办法,让你先用后买,钱花得心甘情愿。

在千户苗寨还可以看到很多苗家习俗,这需要大量时间去寻找和发现。像我们这样短住的游客只能靠碰运气。

千户苗寨的鼓藏节是猪年,但不远处的黄里村是卯年,自然有人要挑着礼品去走亲戚。那几天在千户苗寨可以常常碰到这样的苗族人。

但很多年轻人习俗未变,方式创新,仍然是一头挑着鸭,一头担着鱼,手上还抱着一个胖娃娃。

但已经不用再走十几里山路,油门一踩,就到了娘家或者婆家。

由于常年游客很多,民宿走俏,不少人家都在翻修或重建新房,作为民宿使用。

当然按当地政府要求,这些新建的房屋,必须保持苗家的建筑风格。

建筑用的材料,要从外面购买。汽车只能运到公路旁边,上山还要马驼,马帮因此大行其道。

这位马夫告诉我,建筑材料价格并不贵,但马帮的驮运费很高,一方砂石要400元,如果包工的话,一天要给马夫500元。

这样算下来,驮运费相当材料费的两到三倍。建房的地方海拔越高,费用也越高。

此外,一些开在山上民居的小店,出售的商品也要靠马驼上去。

还有一些村民在景区保洁、保安、绿化岗位工作,每天很早就要出门上班。

村寨有专门为村民服务的电瓶车,免去村民爬山和跑路之苦。上学的孩子们也享受这项福利。

在北门口,时常举办一些苗族民俗表演,游客碰上就可大饱眼福。苗族拦门酒是独属于苗族的古老习俗,当远方客人来到寨门前,美丽的苗家姑娘手捧牛角酒具,或酒杯、酒碗站在路中间,形成十二道拦门酒,表示苗家人的心,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

芦笙作为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的重要"媒介"。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用吹奏芦笙欢迎客人,也是苗家最高的礼仪。

他是千户苗寨的“鼓藏头”,负责苗族文化传承、社会道德、治安保卫、民风民俗等事务。来千户苗寨的外地游客都尊称他为“苗王”。

千户苗寨的“鼓藏头”是世袭制,由羊排村唐姓家族的人世代传袭,规矩是传幼不传长。1992年作为家里小儿子,他接替父亲当上“鼓藏头”,那年才22岁。

“鼓藏头”不是村长,没有实权,却是苗寨的头人和精神领袖。遇到重大民俗活动和苗族13年一次的“鼓藏节”,由 “鼓藏头”招集各村的寨老们聚集议事。民间纠纷、民俗上的事,村民大部分会去找德高望重的 “鼓藏头”帮忙解决问题。

鼓藏头还是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藏节”的传承人和苗药肝炎疗法的县级传承人,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患者络绎不绝。他老婆正在接待购买苗药的游客。

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是千户苗寨最多的群体,每天游客都数以万计。观景台更是游客扎堆的地方。

摄影爱好者们扎堆在这里拍照,苗服爱好者扎堆在这里比较那款服饰更漂亮。

长桌宴在苗族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接待贵客的最高规格与隆重礼仪。到千户苗寨的游客都会安排至少体验一次长桌宴,品一品其它地方难得一见的酸汤、腊拼、古藏肉、苗王鱼、白切鸡、野免肉、豆腐、韭菜根等苗族传统佳肴的美味。火锅是长桌宴必备的餐具,很多食材都可以在火锅中涮一涮。

苗族人普遍喜欢喝酒,“无酒不成礼”是苗寨的礼仪。长桌宴上必定有穿着盛装的苗族姑娘,端起小酒杯,边舞边唱,给每位客人敬酒,当地人称之为“高山流水”,这也是苗族敬客人酒的最高礼仪。

除了观景、购物、长桌宴之外,游客们更热衷的是拍照和穿苗服。穿苗服的多数是女性,“摄友”遇到爱美的姑娘,就像干柴碰到烈火,不拍个尽兴决不肯善罢甘休。

到千户苗寨不租套苗服拍照,对女性来说,好像没有完成任务,吃了大亏一样。一早起来,租衣店还没开门,就有人去看好样式。

苗族服饰多达200多种样式,分为童装、男装和女装。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庆和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

对于租衣的女游客来说,绝大多数都租盛装,银质头饰也绝不可少。

观景台是租衣游客喜欢拍照的地方。

一对情侣以雷公山为背景留影,也许是看中了雷公山“童话般的世界,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的美誉,也许想留下汉苗联姻的佳话。

穿着盛装赶猪,一看就是作秀。一套苗族盛装几千元,被猪拱一下,岂不是损失巨大。

白水河是租衣游客拍照最多的地方,一路向前,步步美女步步景。真可谓千米长溪竟妖娆,村寨风俗尚纤腰。周郎若见苗女貌,料得无心念小乔。

一身洁白的苗族盛装,一顶绚丽的银质帽子,一座木板铺就的质朴小桥,一位款款前行的美丽姑娘,真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一对姐妹,身着不同颜色的盛装,不知她们是在互相赞赏,还是在互相比拼。

水映天空,人留倒影,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美丽。

不仅姑娘们爱穿苗服,妈妈和孩子同样喜爱。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同理,美丽的千户苗寨,总有告别的时候。游客们拖着行李,排着长队准备离开。

在他们心中,也许有个执著的念头:还要再来。

千户苗寨这个延续了千年的村落,千户苗寨这个承载着苗家文化的村寨,千户苗寨这个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景区,千户苗寨这个灯火万家的地方。我已经来过三次,有机会还想再来三次,记录这里美妙的风景,记录这里神奇的民俗,记录这里善良的苗民。

(图片:熊盛文摄)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